新聞 國際財經

電動車退潮衝擊電池帶,美政策轉向與需求降溫,投資進入重配置期

2025/10/13 07:28

【財訊快報/陳孟朔】路透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對電動車的新一輪緊縮政策,加上市場需求轉弱,正對美國「電池帶」造成實質衝擊。田納西州Stanton外圍的大型園區原規劃2025年量產,如今多次延後至2027年試產、2028年交付,地方從前期施工熱潮轉為降溫,對就業與房市的帶動明顯放緩。

車廠管理層預期,在9月30日每輛7,500美元的稅額抵免到期後,電動車銷量恐短期下滑,企業將以「靈活調整」產品節奏來守住獲利目標。這使得上游的電池與材料投資進一步轉趨保守,供應商面臨訂單延後、資本開支放緩與庫存調整的三重壓力。

產能規劃與實際需求的缺口正在擴大。若既有公告案全數推進,2030年美國本土電池廠可支援年產約1,300萬至1,500萬輛電動車;然而以目前需求趨勢推估,2030年的整車產量僅約300萬輛左右,且其中一部分仍可能採用進口電池。中長期而言,過度擴張的產能與補貼門檻抬高,將迫使業者加速汰弱留強。

政策不確定性亦升高營運風險。出口、關稅與補貼規則的調整,使單一市場導向的產線更脆弱;對高度依賴零件與維修生態的車型,供應鏈再在地化的成本與時程壓力同步上升。地方政府早期承諾的基礎建設與稅惠,若對應不到如期投產,財政回收期將被動拉長。

與此同時,整車與電池廠正押注兩條保險槓,其一,提升油電混合動力車占比,以分散純電銷量波動;其二,將部分電芯產能轉往儲能系統,對接電網與商業用電需求,減少對乘用車單一終端的依賴。關鍵變數在於利率走勢、電池成本曲線能否續降,以及各州對在地含量與勞動規範的最終細則。

市場人士表示,電池帶進入「去泡沫、重配置」階段:量產時程後移、投資案分批落地將成常態;能與整車平台深度綁定、具備多元客戶與跨應用出口能力的電池與材料供應商,勝出機率最高。投資人後續應追蹤新一輪產能調整名單、州政府補貼條款是否重議、以及混合動力與儲能接單能否實質承接純電放緩缺口。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