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國際財經

印尼「退煤計畫」卡關,資金難落地恐拖累6.7GW燃煤提前退役目標

2025/11/18 09:00

【財訊快報/陳孟朔】路透披露,印尼原訂在2030年前關停6.7GW燃煤機組、作為能源轉型關鍵里程碑的「退煤計畫」,正因國際資金遲遲無法到位而面臨流產風險。

負責規劃的印尼「公正能源轉型夥伴關係」(JETP)秘書處負責人布塔布塔爾(Paul Butarbutar)表示,雖然國際夥伴當年喊出籌資200億美元的豪華規模,但真正願意掏錢專門買單「提早關煤電」的資金,至今幾乎看不到實質承諾。

JETP由包括美國、歐盟、日本及多個已開發國家組成,2022年宣布三到五年內為印尼動員約200億美元,當中原本規畫要涵蓋占印尼燃煤裝置容量約13.5%的提早退役機組。不過,最新進度顯示,目前獲核准的僅有約28.5億美元貸款與股權投資,以及不到2億美元的電網、再生能源與電動交通相關補助,真正用於「買下燃煤電廠壽命」、支持退役時程的資金則掛零。更雪上加霜的是,美國其後已退出印尼版JETP框架,外界對整體氣候融資的「兌現率」愈發質疑。

布塔布塔爾坦言,如果始終沒有願意承擔退煤財務成本的出資者,印尼恐怕必須重新思考「提早退煤是否仍是最佳選項」。印尼是全球第七大燃煤發電國,也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要在不到十年時間內關停6.7GW燃煤機組,牽涉的不只是補償機組與電廠股東,還包括如何在最人口稠密、負載最沉重的爪哇島,以太陽能或地熱等再生能源接手供電,「地在哪裡找、誰出前期高成本」,目前都沒有明確答案。

根據印尼方面說法,另有約25.6億美元由亞洲開發銀行管理、隸屬能源轉型機制(ETM)的資金可供運用,其中約半數就可能被一座裝置容量660MW的Cirebon-1燃煤電廠提前退役「吃掉」。該電廠原訂去年前後敲定退役融資方案,但至今仍因資金安排遲遲無法拍板而延宕。分析師指出,若連單一電廠都難以順利完成財務關閉,更大規模的6.7GW退煤藍圖自然只能停留在紙上。

市場人士認為,印尼退煤計畫受阻,凸顯新興市場在能源轉型中面臨的典型困境:一方面國際承諾的氣候資金「承諾遠大於撥付」,另一方面本國財政與電價體系又難以獨力吸收退煤成本。短線來看,這可能延長印尼燃煤機組壽命,對區內煤炭需求與碳排放路徑帶來變數;中長期則使所謂「公正轉型」與氣候融資機制的可信度備受考驗,也為南非、越南等同樣依賴JETP模式的國家投下更多不確定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