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國際財經

南美電動車銷售起飛,特斯拉缺席、中國車企改寫產業版圖

2025/11/18 08:39

【財訊快報/陳孟朔】外電報導,南美電動車滲透率近兩年明顯加速,但主角並不是特斯拉,而是比亞迪、吉利、長城等中國品牌,以「價格只要特斯拉六成左右」加上車型多元與金融方案靈活,在祕魯、智利、巴西、烏拉圭等市場快速攻城掠地,重塑當地汽車產業版圖。

以祕魯為例,2019年想開電動車的企業家,還得親自飛到美國試駕特斯拉、再想辦法個人報關把車運回利馬,如今局面已大為改觀。當地雖然仍沒有特斯拉展間,但比亞迪、吉利、長城等中國品牌紛紛插旗,純電與油電車選擇明顯增加。今年1至9月,祕魯新車註冊約13.5萬輛,其中油電與純電車約7,200多輛,年增逾四成,創下新高,帶動充電樁、太陽能與節能電梯等周邊綠能商機一併起飛。

推動中國車企大舉「南向」的關鍵樞紐,是位在利馬北方的昌凱超級港。該港啟用後,大幅縮短中國至南美的海運時間,每艘船可一次運來約800至1,200輛新車,年內自中國到港的整車數量預估可逼近2萬輛,且不只供應祕魯本地市場,還透過轉運模式向南送往智利、向北輸往厄瓜多與哥倫比亞,實質把祕魯打造為中國車打入整個拉美西岸的分銷樞紐。

從區域結構來看,中國品牌在多個拉美市場的市占率已「站穩腳跟」。智利今年首季新登記乘用車中,約三成來自中國品牌;在烏拉圭,中國車整體市占已逾兩成,比亞迪更躍升為僅次於雪佛蘭與現代的第三大品牌。最新數據顯示,電動車在智利新車中的占比已突破一成,在巴西約接近一成,在烏拉圭第三季更逼近三成,反映各國政策優惠與中國品牌「高配低價」策略正在持續推升滲透率。

巴西同時是機會與壓力兼具的戰場;一方面,大量中國完工車藉由暫時較低的進口關稅湧入,甚至出現超大型汽車運輸船一次卸下逾兩萬輛車的畫面;另一方面,本地車廠與工會憂心就業被侵蝕,推動政府逐步恢復對進口電動車課徵關稅,預計至2026年中關稅將回到高檔。為平衡壓力與誘因,比亞迪與長城已決定在巴西設廠,規劃最早2027年起,把當地組裝的電動車再出口至墨西哥、智利及整個南美市場,巴西有機會複製昌凱模式,成為另一個區域出貨中心。

業界人士指出,南美電動車普及仍面臨長距離行車、跨國路線與城鄉充電網路不均等現實障礙,但在油價偏高、城市排放管制日益嚴格,以及中國車款主打「一次買到滿配」的組合下,中產家庭與企業車隊仍在穩步轉向電動化。若特斯拉持續在代理與產能布局上保持低度存在,未來幾年拉美電動車市場極可能由中國品牌與少數歐日車廠聯手改寫,成為全球車廠競爭新焦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