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國際財經

亞洲AI熱潮熄火,外資七個月來最快撤離日、韓股,台股漲勢同步降溫

2025/11/14 16:22

【財訊快報/陳孟朔】亞洲在AI題材帶動下大漲多時後,正面臨一波現實修正。市場統計顯示,受估值偏高與風險偏好轉弱影響,全球資金以至少七個月來最快的速度撤出主要AI受惠市場,11月韓國股市遭外資拋售近46億美元,預估將創下今年以來最大單月資金外流之一,凸顯資金對前期漲幅過大的疑慮升溫。

數據顯示,日本市場同樣遭遇外資調節。根據交易所統計,截至11月7日,外國投資者已淨賣出約23億美元日本本土股票,為六週來首次轉為淨賣出;若將期貨部位納入,總體賣超規模放大至約73億美元。與此同時,台灣加權股價指數也自高檔回落,回吐部分前期漲幅,顯示整體亞股AI多頭情緒明顯降溫。加權指數14日這一週線下跌2.06%,為連續十週上漲後的首度收黑,結束此前十週累計約18.8%的強勁升勢,顯示多方氣勢出現明顯降溫。

市場人士分析,這波資金撤退是對亞洲AI概念股驚人漲勢的一次「體檢」。在過去數月,資金大舉湧入為全球AI競賽提供算力與硬體的「AI基本設施股」,認為這些晶片與伺服器供應鏈可相對抗跌,如今隨著股價大幅走高、部分企業獲利能見度與估值出現落差,投資人開始重新評估風險報酬,引發集中獲利了結。

部分法人機構指出,最近市場也暴露出一些「循環交易」與交叉訂單的結構問題,加深外界對收入被高估、估值偏離基本面的憂慮。再加上對聯準會12月降息的預期降溫,美債殖利率與美元走勢牽動全球風險資產,風險偏好同步回落,成為促使外資自韓國、日本等AI重倉市場抽腿的重要外在因素。

不過,從中長線角度來看,機構普遍認為全球AI需求與產業基本面並未逆轉,本輪資金撤出更像是對前期漲勢過快的一次「健康修正」,有助於擠出短線泡沫、讓評價體系回歸基本面。但在外資調節、利率路徑仍待釐清的背景下,亞洲AI相關股與半導體、硬體供應鏈短期波動加劇難以避免,後續資金動向與企業實際盈利表現,將成為觀察AI行情能否再啟的一大關鍵。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