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國際財經

港費制裁互槓,中美雙向收費運價急漲,全球物價面臨二次衝擊

2025/10/20 07:40

【財訊快報/陳孟朔】路透報導,中美同步對彼此關聯船舶徵收新的港口費用後,航商為迴避成本開始重新排布航線:涉中資背景的船舶避開美國港口,美資或美國關聯的船舶則減少赴中國掛靠,導致可用運力被動縮水、航次改道增多,全球貨物流轉受擾。業界直言,可用船舶清單較過去明顯縮水,各航種的艙位緊張度同步升溫,相關成本最終將轉嫁至消費端,推升終端物價壓力。

現貨指標已快速反應。反映全球集裝箱運價的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最新單週跳升12.9%創四週高點,主因跨太平洋航線率先出現報價大幅抬升。大型班輪公司已通知客戶,部分美籍或受美國規範較嚴的船舶將取消寧波等中國沿海港口靠泊,以降低被課收高額港費的風險,進一步惡化區域艙位緊缺。

油運與化學品船市場亦受波及。由於中國對美國關聯油輪徵收費用,能安全進出中國港口的超大型油輪(VLCC)供給量下降,第四季運價預期被上修,且若干路徑已見兩週高點後回檔不多,顯示「複雜性溢價」開始體現在合約談判中。產品油與化學品承運商也評估將出現更多繞航與停靠調整,市場尚未完全將此複雜性溢價計入期程與價格。

乾散貨端方面同樣出現供需錯位。以運載鐵礦、煤炭為主的海岬型船受影響尤甚,約有60至70艘(約占海岬型船隊3%)因新費用而調整或暫避對華航線。在原本供給偏緊的基礎上再被抽走部分船噸,等同在旺季前夕對運價施加額外上推力。

對實體經濟的外溢影響有三:第一,貿易商與品牌商的前置期拉長,安全庫存需求上調,資金占用上升;第二,零售與耐用品可能面臨階段性加價或促銷縮水,年末需求旺季的價格彈性降低;第三,中游製造鏈(特別是美中雙向高度依賴航線)將被迫改走第三地或換艙策略,物流協調成本與延遲風險放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