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國際財經

川普政府抱怨中國買豆「只付一成訂金」,美農憂第二輪貿易戰再起

2025/11/21 12:42

【財訊快報/陳孟朔】外電報導,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30日在韓國會面時,中方同意恢復採購美國大豆,並口頭承諾今年底前購買1,200萬噸、未來三年每年至少採購2,500萬噸。不過,最新出口與報價資訊顯示,中國實際下單步伐明顯偏慢,目前成交量僅約相當於承諾總量的一成,遲遲未見大宗連環採購,令美國農民與期貨市場愈來愈不安。

美國大豆出口協會主管坦言,從9月1日新銷售年度開局到川習會之前,中國幾乎「一豆未買」,與一年前同期約700萬噸訂單形成強烈對比。會後雖曾傳出數批新船期成交,美國官方也通報中國追加約79萬噸採購,川普還在白宮對媒體強調,「在農產品採購方面,中國基本上是按照行程表在走」,但實際累計數量與口頭承諾仍存在巨大落差。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據悉已奉命向北京施壓,要求加快落實採購進度。

美方官員私下放話,若中國長時間停留在「象徵性下單」水準,不排除重新調整關稅或出口限制,藉此強化協議約束力。分析師指出,在美豆收穫高峰9至11月,本應是全球買盤搶貨的季節,卻遲遲看不到中國啟動大規模採購,價格支撐力道勢必打折,令美國農戶籌碼與現金流壓力同步升溫。

從中國角度來看,過去約一半大豆仰賴自美國進口,但自川普第一任期爆發關稅戰以來,進口結構已大幅改寫,巴西供應量目前占中國總進口約七成,近期來自阿根廷與烏拉圭的船期也明顯放大。部分機構評估,即使不大舉採購美豆,中國仍幾乎可以滿足國內壓榨與飼料需求,這也削弱美方在談判桌上的槓桿。

市場人士警告,若中國持續以「低速履約」方式消化承諾,美中之間圍繞農產品的緩和氛圍恐再度逆轉,第二輪以農產品與關稅為主軸的貿易摩擦風險升溫。對美國農民而言,目前最現實的問題是,在中國暫不出手的大宗訂單缺位之下,只能被迫加快尋找其他買家,一旦價格跌破成本線,農村對川普貿易政策的政治反彈,也可能隨之發酵。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