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 法人報告

高盛預估,銅價一萬美元成「新底線」,未來兩年上看萬一

2025/10/7 15:45

【財訊快報/陳孟朔】華爾街投行巨擘高盛對基本金屬發表最新研究報告預估,銅價正重置至全新區間,供給端的結構性受限、電網與AI數據、國防等戰略需求增長,以及潛在戰略性補庫存,將把銅價下檔支撐墊高至每噸10,000美元;但在短期供需仍小幅過剩、廢銅回流與鋁材替代升溫下,未來兩年上行空間受抑,區間上緣大致落在11,000美元。

高盛將2026年銅價預測自10,000美元上調至10,500美元/噸,2027年維持10,750美元/噸;並指出自2026年起,銅價將在10,000至11,000美元/噸高位盤整。其原因有三:第一,礦端供給擴張遲滯、維持性資本開支(Sustaining Capex)攀升壓縮增量投資;第二,電網、AI機房與能源安全帶動的「結構性需求」取代傳統的循環性動能;第三,策略儲備買盤可在過剩期吸收庫存、對價格形成「地板效應」。

供給側的瓶頸是價格底部的關鍵。品質下滑與採礦深度增加,使全球銅礦2025-2030年年均供給增速或僅約1.5%,短期內甚至受個別礦區擾動拖累精煉產量。高盛估算,若要驅動南美棕地專案與高成本擴產啟動,激勵價格至少需達10,500美元/噸,這意味著銅價下修的空間將受到中長期投資門檻的強力支撐。

然而上檔同樣存在「天花板」。銅價一旦逼近或越過11,000美元,廢銅供應回流將加速、循環性需求部門(低壓電纜、家電、工業應用)對鋁的替代意願升高;在銅鋁價比超過約4:1附近(以鋁價2,500-2,600美元/噸推算,對應銅價約10,200美元)時,替代效應尤為顯著,抑制邊際需求並限制價格上攻斜率。

戰略性補庫存是吸收過剩的「保險閥」。在中美可見庫存相對偏低、且兩地對精煉銅進口依賴度仍高的背景下,若未來數年啟動針對性的戰略採購,將有效緩衝交易所庫存的累積。高盛測算,中國為維持庫存天數至2030年或需新增約15萬噸;若美國建立約40天消費量的策略儲備,亦將對現貨供需形成支撐。不過,一旦儲備不及預期,過剩將直接反映至庫存與價差,價格可能短暫回測10,000美元關口。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