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國際財經

川普改口稱不旁聽最高法院關稅辯論,IEEPA授權界線成決勝點

2025/11/4 13:24

【財訊快報/陳孟朔】外電報導,美國最高法院將於週三(5日)就「對等關稅」合法性進行言詞辯論。先前放話可能到場旁聽的美國總統川普,週日(2日)臨時改口稱不會赴庭,理由是不願分散外界對此案本身的關注。此案被視為川普第二任期經貿議程的關鍵考驗,牽動其以行政權大幅調整關稅的可行範圍與手段。

焦點在於川普政府是否可援引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在他所認定的緊急狀態下,對任何國家、以任何稅率加徵關稅。下級法院先前判定政府越權,司法部上訴後獲最高法院受理。若最終判決否定IEEPA作為徵稅依據,聯邦政府恐需退還逾1,000億美元關稅收入,且未來每年失去數千億美元潛在財政進帳。

原告小企業主張,IEEPA文字雖允許「管制」外國財產的「進口」,但立法當時未預期「管制」會被解釋為「課徵關稅」;即使承認可課稅,也僅能在「非常且異常的威脅」下行使,長期性的貿易逆差與芬太尼問題難以構成即時緊急狀態。政府方則主張國安受威脅且法院不應質疑總統對緊急狀態的判定。

回顧歷史,最高法院從未就IEEPA徵稅作出裁決。但50年前圍繞IEEPA前身《對敵貿易法》的「Yoshida」上訴判例,曾在特定情境下允許臨時10%關稅,同時強調總統權限並非無上限。雙方將圍繞該判例對IEEPA的解釋力道交鋒,並延伸至近年興起的「重大問題原則」,即涉重大經濟與政治影響的行政作為須有國會明確授權。

「Yoshida」指1975年的判例「Yoshida International, Inc. v. United States」:尼克森曾依《對敵貿易法》(IEEPA前身)對進口加徵臨時10%附加稅,法院認為總統可在該法授權下於非常情況「管制進口」而暫時課附加費,但同時強調此權限非無上限、仍受國會授權與程序約束;因此成為現今討論IEEPA是否涵蓋關稅權的關鍵參照。

國會兩黨均對總統親赴旁聽表達疑慮,擔心對大法官形成壓力乃至反效果。川普選擇退場,仍不減本案政治敏感度:目前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中保守派占優,而裁決走向將在行政權與國會關稅權之間劃下新的權力邊界。

市場人士表示,判決結果將直接影響關稅可持續性與可預期性,進而左右企業定價、庫存與供應鏈配置。若IEEPA被限縮,未來大幅度、快速調整關稅的行政工具箱將受約束;若獲背書,行政部門在貿易攻防的迴旋空間將擴大,但法律與政治不確定性也將同步上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