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 >美股
傳美政府評估入股+稀土成「戰略籌碼」,Critical Metals週一飆漲45.24%

【財訊快報/陳孟朔】稀土題材再掀火花!Critical Metals(美股代碼CRML)股價週一一度飆漲109%至16.68美元的日高,終場漲幅急縮,但仍大漲了3.61美元或45.24%,收在11.59美元為去年4月11日以來的一年半新高,今年來大漲0.69%,市場關注焦點直指「美政府可能入股」的政策想像空間:一旦成局,等同美方直接拿下格陵蘭大型稀土專案的經濟權益,對去風險化供應鏈與國安礦物的長線布局,具象徵與實質雙重意義。
股價暴衝的核心邏輯,在於「資本+供應」雙綁:政策資本若由補助轉為持股,不僅可降低專案融資成本、提高產能釋放確定性,亦有助拉長企業與政府的協作週期,強化上游採礦、分離到下游磁體的縱向整合。對投資人而言,估值框架勢必從單純資源評價,切換到「戰略加成」的溢價模型。
產業層面,北極圈的稀土供給若逐步落地,將對全球永磁材料、風電、電驅與國防工業形成中期穩定器。配合同步推進的本土磁體製造計畫,長鏈條的「卡脖子」環節有望鬆動;不過,短期仍受限於開採許可、環評門檻、基建配套與極端氣候營運風險,節奏易有波折。
交易面上,消息驅動的噴出走勢,提升題材股的波動強度與追高風險。若後續未見談判實質里程碑(如入股比例、資金工具、治理安排與投產時間表),股價易進入「高波動換手」階段。操作上,市場將以階段性里程碑驗證基本面,對應估值才有機會穩住。
供應鏈延伸觀察,受惠脈絡可從上而下梳理:上游為礦權與分離廠;中游為磁粉、磁體與高純度氧化物;下游則落在電動車驅動馬達、工業自動化、風電與航太國防。具備在地化產能、長約出貨與高規格品質認證的業者,最有條件承接政策資本帶來的長期訂單。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