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 >美股
MIT揭95%AI投資無收益+阿爾特曼泡沫論,美科技股週二打入重災區

【財訊快報/陳孟朔】以輝達為首科技七雄週二帶頭急吐,科技股承壓,那指開低殺跌收挫1.46%,出現近三週來首殺,費半也急跌1.81%的導火線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最新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高達95%的企業生成式AI投資未能產生實際財務回報,與市場此前的樂觀預期形成強烈反差,加上OpenAI執行長阿爾特曼(Sam Altman)近期警告「投資者過於興奮、AI恐正形成泡沫」,雙重打擊令市場信心動搖。
AI類股成重災區,輝達跌3.5%,Palantir重挫9.4%,Arm下跌5%,年內漲幅領先的高動能科技股遭遇拋售。與此同時,資金轉進防禦性類股,消費必需品、公用事業與地產類股逆勢上漲,凸顯投資人風險偏好快速降溫。
MIT此次發表的研究題為《生成式AI鴻溝:2025年商業AI現狀》,調查涵蓋150位企業領導者、350名員工及300個AI應用案例。結論顯示,僅約5%的AI項目成功帶動營收增長,其餘大多數對損益表毫無實質貢獻。研究指出,問題核心並非AI模型本身,而在於企業整合與落地能力不足。例如,企業自建AI系統的成功率僅約三分之一,而選擇與外部專業供應商合作則達67%;此外,多數公司將資源投向銷售與行銷,但最大回報其實來自後台自動化與降本措施。
市場人士認為,這份報告與OpenAI執行長阿爾特曼(Sam Altman)的「泡沫論」共同作用,正好踩中美股估值偏高的敏感時點。根據外電數據,那斯達克100指數的預期本益比達27倍,較長期均值高出三分之一。「當前市場對任何質疑AI商業化能力的消息極度敏感,MIT的數據等於直擊核心痛點。」一名投資組合經理指出,「高估值本就脆弱,這份報告給市場調整的藉口。」
分析人士認為,短期內投資人將重新審視AI相關公司的資本支出效率與盈利模式,市場波動恐持續升溫。不過,報告亦指出,少數成功企業透過精準定位痛點與深度合作,展現AI商業化的潛力,顯示該產業仍具長期價值,只是落地進程可能遠慢於市場此前的預期。
相關新聞
-
2025/8/20 08:58
供應鏈風險憂慮仍存,美超微股價週二急挫5.71%,觸及近兩個月新低
-
2025/8/20 08:55
Saylor調整融資策略,MSTR股價重挫7.43%,連五跌創四月低點
-
2025/8/20 08:45
甲骨文週二股價重挫5.8%,Gemini模型登陸雲平臺引發AI生態轉型關注
-
2025/8/20 08:43
獲利了結賣壓,AMD週二股價重挫5.44%,聚焦11月年度金融分析日
-
2025/8/20 08:28
輝達為首科技股承壓,那指急挫314點或1.46%,道瓊破頂後小漲0.02%
-
2025/8/20 08:14
Meta內部人事動盪,傳擬全面縮減AI部門規模,週二股價追低2.07%
-
2025/8/20 08:10
大數據商Palantir超高估值引爆回調,週二再挫9.35%,五天急吐逾16%
-
2025/8/20 08:06
美中科技角力,輝達擬為中國市場打造B30A新晶片,週二帶量急挫3.5%
-
2025/8/20 07:44
川普政府與軟銀注資入股消息,英特爾週二股價大漲6.97%
-
2025/8/20 07:39
美政策與技術風險夾擊,台積電ADR週二重挫3.61%,創4月來單日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