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國際財經

川普政府擬入股英特爾,市場憂恐淪高成本政治工程

2025/8/19 09:34

【財訊快報/陳孟朔】美國政府正考慮史無前例的舉措--直接入股半導體巨頭英特爾(Intel),但市場觀點分歧,憂慮此舉可能「揠苗助長」,反而拖累美國整體晶片業競爭力。

外電引述知情人士消息,美國總統川普政府正探討動用《晶片與科學法令》(CHIPS and Science Act)資金,投資英特爾約10%的股權。該法案原本設計目的是支持美國本土晶片製造能力,應對對華科技競爭。不過,分析人士指出,若政府強行介入市場,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華爾街日報》專欄文章直言,過去三年,英特爾為奪回晶片製造領先地位,從台積電( 2330 )手中重新搶佔先機,已燒掉近400億美元,卻成效有限。若白宮在英特爾晶圓代工產能與製程仍落後台積電之前,就迫使輝達(Nvidia)、超微(AMD)等美國晶片設計公司將訂單轉向英特爾,恐導致產品性能下降與成本上升,反而削弱美國晶片業在全球的競爭力。

市場研究機構柏恩斯坦(Bernstein)資深分析師Stacy Rasgon在報告中更直言,英特爾的技術瓶頸仍未完全解決,若沒有全套清晰可行的研發與產業鏈藍圖,政府大舉援助將「形同放火燒掉幾百億美元」。他強調,美國政府並無法替英特爾解決核心技術問題,除非能迫使台積電提供技術支援,否則資金輸血效果有限。

長期以來,英特爾因製程技術屢次延誤而逐步失去市場主導權。對比之下,台積電與三星已量產3奈米製程,並積極投入2奈米研發,而英特爾的先進製程規劃仍多次跳票。華爾街普遍擔憂,美國若透過行政手段扶持英特爾,將可能拖慢整個生態系統的效率,削弱自由市場選擇最優解的機制。

此外,部分分析人士指出,美國此舉更具地緣政治意味。拜登政府雖大力補貼半導體產業,但多數資金仍分散給包括台積電、三星電子在美國亞利桑那與德州的建廠項目。相較之下,川普政府的入股構想更像是「國有化」操作,目的在於確保有一家「完全美國化」的晶圓廠能對抗亞洲對手。

不過,這種政策選擇可能會產生反效果。Rasgon警告,若強行讓英偉達等廠商轉單給英特爾,短期內將損害產品效能與競爭力,全球市場份額可能被三星與台積電進一步蠶食,最終削弱的正是美國自身的科技領先地位。

市場人士表示,美國政府對英特爾的入股計畫或許能在短期內增強「戰略自主性」,但若忽略技術差距與市場規律,最終恐淪為高成本、低效率的「政治工程」。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