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音漸入佳境 供應鏈同歡  FAA逐步放寬限制 新機交付量持續回溫
  •   
      
作者:黃俊超     文章出處:先探雜誌   2374期      出刊區間:114/10/16~114/10/22

飛機製造商訂單爆棚,供應鏈瓶頸漸有好轉跡象,雖仍難達到緩解狀態,卻也可預計將朝黃金十年邁進。


美國飛機製造商波音九月九日公布的最新成績單顯示,八月接獲二六架新訂單,截至八月底在手訂單五九九四架,而更重要的是八月交付量為一八年同期以來新高,共五七架商用客機,其中四二架為737 MAX,另九架787客機與五架貨機,累計前八月共計交付三八五架,已超越二四年的三四八架,而最大競爭對手空巴則共計交付四三四架。



交機量已超越去年總和



雖然仍是落後空巴,然空巴交付數量也仍是低於原先預估,即全球飛機交付數量雖逐漸有漸入佳境的味道,然而對比龐大未交付訂單,依舊是緩不濟急,不過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已宣布,波音公司可以在交付給客戶前,自行簽署部分737 MAX和七八七客機的空中適航證明,這代表著歷經多年的安全危機後,FAA已逐漸恢復對波音的信任。

根據美國媒體報導,依據當前法規,FAA與波音將會交替每周發放適航證書,以確保飛機的安全性,FAA表示,這是在對波音持續改善生產質量進行全面性評估後的決定,此外,也正在考慮允許波音將737 MAX月產量,從當前的三八架提升至四二架,在觀察數月過後,再逐步以每月增加五架的規畫放寬。波音股價在疫情過後,維持大區間內的整理格局。

美國總統川普除了是關稅人之外,也是波音最強推銷員,年內已成功拿下包含台灣、卡達等多國訂單,近月則傳出中國可能採購波音飛機五○○架,為美中貿易協議中的一環。而對波音來說,持續專注在安全與供應鏈,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另也著手開發新世代單走道客機,據報導,今年波音執行長曾赴英國拜會發動機製造廠Rolls Royce,雙方談及新一代機型引擎研發。

根據波音新聞稿與公開聲明中表示,新飛機推出將會是長期的賭注,目標是到二○三○年代中期,在燃油效率、設計創新與認證合規層面取得突破。技術創新是必然,如導入更高效動力系統、機體材料、航電架構等,而包含成本控管與認證則是進一步的艱鉅課題。開發新飛機通常需要十年以上與數十億美元的投資,且至少提升十∼十五%燃油效率來證明投資合理性,這對製造商是必須跨出、卻也承擔高度風險的重要計畫。



單走道客機供不應求



波音與空巴去年皆曾預估未來二十年飛機市場的需求,而今年則也都做出部分微調。空巴預估二十年間,全球將交付四二四五○架客機與九七○架貨機,共計四三四二○架商用飛機,較去年約上調二%與三%,尤其單走道客機包含自家A320neo系列與波音的737 MAX為主力,需求量三四二五○架、占總數將近八成,其中五六%為新增運力。

波音則是從原先預估的四三九七五架小幅下修至四三六○○架,預估單走道客機交付量為三三二八五架、占總體需求七六%,交付新機當中五一%用於擴充機隊、四九%汰舊換新。就整體產業趨勢面來看,疫情過後交機的不順利,對於航空公司帶來壓力,包含機齡增加且偏高、燃油效率與碳排放規範壓力,顯示飛機製造業結構性需求短期間之內仍難以化解。

從預估數字來看,可以確定兩件事,一是兩家製造商於短期之內,每年能夠交付數量應介於一五○○∼二○○○架,訂單依舊堆積如山,二是主力都是在單走道飛機,這也與波音將研發新一代機型的傳聞,基本上是不謀而合。而在另外一方面,根據研調機構Bain數據顯示,疫情後維修周轉時間顯著延長,傳統引擎增加三五%、新世代引擎更是超過一五○%,對於運行高效的航空公司是一大挑戰,對於維修產業則帶來龐大商機。

單走道客機引擎主要為美國GE與法國Safran各出資五○%的CFM International所製造,傳統型為CFM五六,新一代則為CFM LEAP,國內LEAP發動機零組件供應商包括漢翔(2634)、豐達科(3004)、長亨(4546)、駐龍(4572)、寶一(8222)、長榮航太(2645)等。GE於第三季財報會議上表示,CFM於第二季交付數量較去年同期成長三八%,預計全年交付量將年增十五∼二○%、一六一八∼一六八八台引擎,目標於二八年提升至二五○○台。



長榮航太成長動能充足



受惠無人機題材加持下,長榮航太股價衝上歷史新高的二二二.五元,早期主要業務為飛機維修與改裝,而後布局航太零組件製造領域,隨著業務不斷擴增,除了發動機與波音機體結構件外,也打入空巴供應鏈,推升營運成長,維修與製造占比約七比三。隨著航空公司機齡攀升、新舊引擎維修與更換零件需求,再加上波音與空巴交付數逐漸成長,營運成長動能同樣可望穩健向上。

長榮航太於一四年與GE合資成立的長異發動機維修公司,二三年底因歐盟航空安全總署(EASA)訪廠稽查時,發現品管流程嚴重疏失,且被要求立刻停工,導致認列投資虧損,然今年可望逐步恢復正常;另與美國Spirit AeroSystems合資成立長銳航材、持股四九%,為印太地區飛機發動機機艙與飛行控制面維修的中心,無人機業務屬於加分項,但若能再次獲得標案,可預期將帶來更進一步的成長動能。

豐達科目前不論台灣或中國產能利用率都已拉升至約九成,基本上接近滿載狀態,逐月營收持穩歷史高檔區,下一步則是正在積極取得認證的馬來西亞廠區,已於十月七日現增除權,據傳聞,雖然馬來西亞一廠還沒完全取得認證,不過年底至明年將加入營運,然客戶已要求再建造二廠,顯示客戶對技術與產能的高度信任,另一說法則是SPS火災且無法重建,豐達科積極爭取新產品訂單,長期營運可望隨著航太產業穩步成長。

  財金影音

更多



270*90
270*90
270*90
27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