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價漲聲響起 低價庫存股受惠  非AI股奇兵出列 從績優股中挑蒙塵珍珠
  •   
      
作者:黃俊超     文章出處:先探雜誌   2374期      出刊區間:114/10/16~114/10/22

AI仍是盤面主軸,不過部分資金開始介入業績表現佳,或是題材性強的個股,低基期優勢下,或將有黑馬股竄出。




加權指數近期走勢緊緊跟隨美國科技類股,仍走在創高的軌道上,市場激情反應在成交量能,日均量從低於四○○○億元提升至逾五○○○億元,除了AI產業的強力吸金外,台積電(2330)產業地位與擴產需求,也帶動相關包含設備、特化等相關供應鏈維持多頭格局,而當市場情緒持續高昂之際,隨著九月營收全數出爐,提供投資人檢視、進而調整手中持股的參考依據。



中國反內捲政策持續出台



沒有AI、心情悲哀,不過也必須提醒,行情容易在過度樂觀時給予警示,追逐強勢股必須量力而為,相對的,也可以留意部分相對低基期產業,雖然目前暫時不受到市場資金青睞,但是並不代表就是一無是處,如近期農業部對高麗菜發出示警,過量種植達連續四○天的紅燈,並呼籲調整生產規劃,分散風險以確保合理收益。萬事萬物的道理基本上系出同源,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

毫無疑問AI就是當前市場最大焦點,且極高機率還將會延續,甚至達到好幾年,但是這並不代表股價能夠暢行無阻的奔馳,可以適時回頭留意其他產業的發展,尤其是躺在地上整理已久的個股,底部基本上都經過籌碼反覆測試,若營運端出現轉折,輔以題材與量能點火,就有機會能夠出現攻勢,而要觀察的重點在於能否燎原,也就是若能夠擴散到族群層面,則同樣會有亮眼表現,軍工類股就是明顯的範例。

中國七月十四日召開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會後人民日報罕見發表領導人習近平以直白措辭,批評地方政府「一窩蜂」上馬新能源和人工智能項目的報導。回顧今年三月中國政府報告強調整治內卷式競爭,六月修訂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七月中央財經委會議提出「反內捲」,治理無序競爭,推動落後產能退出。

內捲是過度且無效的競爭,中國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就算是共產體制也絕不可能一蹴可幾,與一六年起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的供給測改革不同,瑞銀投資銀行高級中國經濟學家張寧表示,當前中國的反內捲並非由國有企業主導,而是由民營企業主導、市場化為主。上游行業去產能則是政策主導,內捲之所以產生,主要來自供給與需求不匹配、市場出清不充分兩大面向。



傳產股短線或能喘口氣



近日國內法人出具報告指出,過去十年包含中國在內積極擴張乙烯產能,全球產能每年以四%速度成長,導致供過於求、價格弱勢,然而如今可望因中國反內捲、烏俄或將停戰及油價下跌等因素,讓塑化產業景氣來到轉折階段,預期台塑(1301)、台塑化(6505)、台化(1326)第三季有機會由虧轉盈,報告不僅台塑四寶聯袂反彈,多數二線塑化股也終於見到久違的長紅K棒。

以台塑的營運來看,自二二年第三季起,毛利率就降至個位數,單季EPS也都是低於一元,獲利出現斷崖式的修正,去年全年EPS為負○.一九元,這已經是相當罕見的狀況,然而今年上半年狀況更糟,擴大至每股虧損一.○三元,基本上四寶除了南亞(1303)之外狀況大致相同,雖然法人機構預期將出現好轉,不過從塑化相關產品的報價上,目前看不出明顯彈升跡象,且第三季營收還較第二季衰退。

不過若是從股價的角度來看,台塑低點在今年一月,台塑化在四月、台化在六月,南亞則是最慢在七月,但是南亞受惠PCB上游CCL、玻纖紗布等漲價題材,股價領先翻轉,扭轉短、中期均線向上,年線也走平近乎上彎,另外三檔各股股價雖然仍在相對低檔,不過至少進入整理格局,等待基本面與營運回穩的訊號,基本上,中鋼(2002)與多數原物料相關股,也是類似狀況。塑化是傳產股的縮影,縱能稍微喘口氣,股價或有短線反彈機會,不過整體而言,依舊面臨產業前景疑慮的沉重壓力,不容過度期待。

金價不斷向上創高,貴金屬與非鐵金屬或有空間,尤其可以特別留意銅價發展,LME倫敦銅價格突破每公噸一萬美元後,短期內就可能會朝向歷史高價挑戰。銅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金屬,電動車、AI發展都推升銅需求成長,根據摩根士丹利報告顯示,AI資料中心將成為銅需求的重要驅動力,需要大量的銅來建造電力傳輸系統、配電設備、電纜、連接器以及散熱系統,因此單是資料中心對於銅的需求量,從二三至二七年的年複合成長率,就會達到二六%。

彭博新能源財經報告則預估,自二五年起的未來十年,AI對銅平均年需求量達四○萬噸,至三五年資料中心累積銅用量可能超過四三○萬噸。然而在供給方面,礦場開採仍屬高危險且不穩定,今年五月剛果礦震、七月智利地震,導致廠商不得不減產等,而後九月印尼Grasberg礦場因泥石流造成人員傷亡,這座全球第二大銅礦陷入停滯,這三起事故預估將使今年銅產量減少六%。



華新、第一銅題材性強



國際能源署(IEA)預估,二○三○年全球精煉銅需求將增加至三一○○萬噸,高盛證券形容銅是「未來的新石油」,重申二七年倫敦銅期貨上看每噸一○七五○美元,前景長期看漲,花旗也將今年第四季估值上調至每噸一○五○○美元。台灣主要受惠的是第一銅(2009)、華新(1605)、電線電纜、銅箔基板、導線架等與銅相關業者,簡單來說就是有相對低價庫存的公司。

華新集團家大業大,主要轉投資包含記憶體華邦電(2344)、PCB產業精成科(6191)、瀚宇博(5469),被動元件華新科(2492)、信昌電(6173)、佳邦(6284)等,預期營運都能繳出不錯的成績單,雖然母公司前三季營收表現與去年同期相當,上半年EPS○.二九元,都只能說是差強人意,不過近期股價在銅價題材催化下,明顯出現轉強。

本業的電線電纜事業,持續受惠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其中近期釋出「一六一KV交連PE電纜及附屬器材」標案金額一九○億元,華新就是主要得標廠商之一,線纜業務出貨穩定,民間建廠工程持續,此外,與丹麥NKT集團合組華新能源,在高雄港建海底電纜廠,預計年底完工,二六年進行各項認證及試產,二七年正式出貨陣列電纜與輸出海纜。

成衣與製鞋的上市櫃企業,多數已將製造基地遷往東南亞,不過營運仍受到關稅影響,然而基本需求還是存在,且忠心於某一品牌的觀念也逐漸淡化。成衣龍頭儒鴻(1476)股價進入區間整理,大客戶Nike、Lululemon動能降溫,但公司表示目前客戶給的訂單量仍維持成長,而在另一方面,營收占比較低但潛力十足的客戶,出貨動能依舊強勁,營收占比有機會朝設定的高標挑戰。第三季由於匯率干擾明顯降低,加上原物料使用低匯率成本的優勢,與產品組合優化,整體下半年毛利率可望回升。



精誠營收登頂



第四季將進入製鞋產業的傳統旺季,來億KY(6890)單季營收預期將挑戰一二○億元,逐漸擺脫關稅因素所帶來的影響,隨著客戶下單節奏漸趨正常,法人預估今年產能九○○○萬雙,產能利用率超過九成,美國降息或帶動消費動能回穩,而明年成長動能依舊來自Adidas與Hoka,預估將為Adidas增加六○○∼七○○萬雙產能、Hoka增加四○○萬雙,總產能將突破一億雙,近期法人籌碼出現由賣轉買跡象,股價底部逐漸浮現。

受惠客戶加速推動雲端與AI轉型,海外營運拓展資安合規需求,加上客戶年度續約穩健成長,精誠(6214)九月營收五三.七七億元、年增率五八.七%,創下歷史新高,也帶動第三季一二六.二一億元、前三季三二五.九七億元,同步締造新紀錄,將持續深耕五大服務發展,除代理事業聚焦高附加價值產品線,軟體開發、系統建置與服務需求同步成長,資安與政府專案預算釋出挹注,整體營運依舊維持過往穩健成長趨勢不變。

電源供應器廠海韻電(6203),九月營收二.六四億元、月增十三%、年增六九.六%,第三季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一.一一倍,前三季年增四五.五%。海韻電第二季營收年增逾兩成,毛利率三五.五八%、營益率二二.三九%,明顯優於去年同期的二三.九八%與六.三九%,但是業外虧損高達二.九億元,應該與匯率有關,導致單季由盈轉虧,然第三季營收更上層樓,在屏除匯率干擾後,第三季獲利值得期待。

  財金影音

更多



270*90
270*90
270*90
27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