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球產業在庫存調整過後,品牌廠重啟拉貨且新品齊發,需求穩定成長,台廠多為國際大廠代工,將同享成長紅利。
隨著科技演進與經濟發展,人類平均壽命也持續增加,追求也從生命的時間延伸到生活的品質,基因、飲食與運動為三項主要影響因子,基因目前仍屬不可控,或許未來的生醫技術有機會改變,培養好的飲食與適量運動模式,就成為當前日常的重要習慣,其中在運動方面,除了最基本的一天一萬步,高爾夫球是不分年紀相對適宜的項目之一,且其周邊商機也持續蓬勃發展。
產業穩步成長
高爾夫球與其他職業運動相同,主要市場在美國,市占率約當五成,而日本與歐洲各擁兩成以上市占率,隨著社交型態轉變、持續推廣帶動年齡層擴大,加上溫度若年增一度,打球人次增加達七六%。據美國高爾夫基金會(NGF)統計數據顯示,自二○一七年以來北美高爾夫球場的參與人數(以參與過一回合的人數計算)增加十二%,過去五年高爾夫球回合數都超過五億次,其中二四年創下歷史新高的五.四三億次。
高爾夫球場上消費者在二四年已經突破二八一○萬人,連續兩年增加超過一○○萬人,且參與的族群更加多元,其中以有色人種因基期較低,年成長一.二三倍為最高,而青少年與女性各年增四八%與四一%。雖然球場數量與核心打球的人口數,尚未回到老虎伍茲巔峰時期的美好年代,不過,美國泛高爾夫受眾(打過、看過、關注與閱讀過的人口)達到了一.三八億人,在六歲以上的美國總人口裡占比達到四○%,參與的寬度與廣度、質與量都在持續提升。
除了正式的球場活動之外,包含高爾夫球練習場與室內模擬器也越來越受到歡迎,由於若降雨較前一年度增加一英寸,則打球人次減少二.二%,不過室內並不會受到太多限制,還有許多場館提供全方位娛樂與餐飲,演變成聚會的選項之一,已連續三年場外消費人口高於場上參與人口,二四年甚至高出約九○○萬人次。另一方面,每年打二∼七輪的非核心參與者已超過每年打八輪以上的鐵粉,高爾夫球已經從運動,逐漸轉變成為娛樂項目。
不僅美國參與高爾夫球人數持續成長,根據高爾夫球管理機構R&A二三年的報告顯示,排除美國在世界各地參與人數高達三九六○萬人,比二○年疫情爆發時成長十五%,顯示全球整體參與人口維持穩定成長,又日商GMI市調資料統計,二三年高爾夫設備市場規模為七一億美元,並預期二四∼三二年年複合成長率將超過四.五%,統計機構Statista Market Insights預期亞太地區更將達到七.一六%的年複合成長率,至二九年市場規模達三九億美元。
東南亞布局為成長關鍵
高爾夫球設備在二三年因品牌廠過往拉貨較多,進行庫存調整,隨著參與人數成長,庫存去化至二四年第一季進入尾聲,目前皆已回到正常庫存水位,高爾夫球桿與球品牌廠主要為國外廠商,較大市占率如Taylor Made、Callaway、Titleist等,為我國廠商的主要客戶,國內相關業者包含復盛應用(6670)、明安
(8938)、大田
(8924)、鉅明
(8928)等。
品牌廠庫存回到健康水位後,也開始推出新產品,推升需求向上,而在川普政府關稅方面,由於對中國輸美產品已兩度加徵關稅,持續促使品牌客戶將代工生產移出中國,轉向東南亞設廠,不僅可為東南亞布局較為完善的廠商帶來商機,加速供應鏈重整,也讓市場分工更加明確。年輕球員數量增加與在女性市場普及率提升,預期將會是推升市場規模成長的重要機會,加上從運動擴展至娛樂甚至融入生活,更有利於整體產業穩健發展。
復盛應用繼去年繳出EPS二八.一七元的優異成績單之後,今年元月營收再創下歷史新高,在高爾夫球桿頭市場擁有約四○%的市占率,中高階比重更突破五成,客戶群涵蓋Callaway、TaylorMade、Ping、Titleist等知名品牌,且預期今年還有機會新增二∼三個新客戶,目前本益比仍屬相對不高,擬配發現金股十九.七元,現金殖利率超過五.五%。
復盛應用持穩成長
越南廠今年出貨量將有機會達到八成,或將有效避開美國關稅戰,為提升競爭力與生產效率的關鍵,今年營運展望依舊樂觀。除此之外,持股六五.三%的子公司民盛(7811),已於興櫃掛牌交易,另宣布以十四.八一億餘元收購伯鑫(6904)五一%股權,伯鑫為亞洲最大、全球前三大工業級活動扳手廠,跨業結合期盼達到雙贏。
明安營運也漸回穩,去年EPS七.五一元,主要為TaylorMade與Callaway代工,子公司明揚二三年的火災影響逐漸消弭,並積極推進屏東廠產能修復,預期今年底之前可恢復至災前水準,此外,在碳纖維業務方面,去年運動鞋碳纖維鞋板出貨六○○萬雙,並與歐洲輪圈品牌建立策略聯盟。目前越南產能約占五成,將持續計畫擴大規模,除了正在積極擴大建置中的越南三廠,由於仍有空地,規劃生產高爾夫球具與複合材料。
鉅明主要為品牌廠TaylorMade代工,客戶集中度相對較高,這可能是必須要特別留意的方面,畢竟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營運表現可能相對極端,主要生產基地在台灣,越南廠預計今年起進入試產,若順利同樣也將有利於減輕人力成本與關稅優惠等條件;大田短線雖然因部分專案設計變更,導致訂單遞延,且布局越南相對較晚,去年十一月啟動工程,不過受惠於產業向上,在越南產能開出後,營運可望更加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