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關稅大戰,成為股市連番重挫的導火線,過去幾年的多頭走勢也進入中期的調整。事實上,從二○一八年第二季、也就是川普的第一個任期中,美中貿易戰開打之後,這個世界已經不一樣了!如今第二任的川普捲土重來,所造成的影響更大!
對台灣而言,產業結構的改變,也是自二○一八年之後產生變化,尤其川普將中國視為對手之後,台灣長期的變動持續之中。雖然這一段時間台灣也受到影響,但不少產業已出現不同的發展方向。
其中,航空產業的變化是最大的,應該可以這樣來說,台灣的航空產業在八○∼九○年代,可說是百家爭鳴的階段,多家航空公司紛紛出現,其後進入九○年代之後,台灣產業的外移、人才流出,甚至資金也離開了台灣,台灣的航空業也出現大淘汰及整併潮,只剩下華航
(2610)以及長榮航空
(2618),直到疫情前才有星宇航空(2646)的加入。
兩岸航空業大不同
在過去二、三○年以來,台灣的航空產業基本上長期依賴兩岸直航,搶攻中國市場,成為主要目標。一直到二○○八年,馬英九上台之後,終於實現了兩岸直航的目標。
但可以發現到,雖然兩岸直航陸續開通,但不論是華航或長榮航,在獲利以及股價上好像沒有預期中那麼好,兩岸直航的大夢也是如此、如此而已,EPS要超過兩元以上也是難如登天,一不小心還只損益兩平,甚至落得虧損!
一直到疫情之後,居然發現,台灣的航空公司營運居然可以大幅躍升,創歷史新高,股價更大有表現!這是過去難以想像的。
以華航為例,在二○一九年還出現十二億元的虧損,每股賠掉○.二二元。到了二○二○年疫情爆發,華航居然還可以小賺一.四億元,EPS為○.○三元。
進入二○二一年,雖然疫情依然延續,但華航的獲利竟可以大跳升,創下九三.八億元的稅後純益,EPS為一.六七元。這是因為客運雖然大幅削減,但貨運卻大增,尤其配合台灣出口的大跳升,造就華航的業績;而後,二○二二、二三年受疫情持續影響,而貨運也下降之下,獲利雖比二○二一年衰退,但仍分別創造了二八.六億元以及六八.一九億元的稅後純益,EPS也分別是○.四八元以及一.一三元。
台灣航空業獲利創新
去年是台灣產業大爆發的一年,不僅客運量大幅回升,貨運也穩定增長,令華航在二○二四年的獲利創下歷史新高,全年稅後純益達到一四三.八三億元,EPS二.三八元。
至於長榮航空的表現更為突出,在二○一九年只賺了三九.八二億元,EPS為○.八三元;到二○二○年疫情爆發那一年,全年出現三三.六二億元的虧損,每股虧損○.六九元,但至此之後,獲利進入大躍升期,從二○二一年稅後純益六六.○八億元,EPS一.三一元;到了二○二三年稅後純益跳升至二一五.九四億元,EPS為四.○一元;去年稅後純益更上升至二九○.○七億元,EPS五.三七元,這是過去難以想像的獲利數字。
甚至華航的子公司─虎航(6757)更是突出,在疫情消退的二○二三年,正式轉虧為盈,全年稅後純益達十八.二七億元,EPS為四.二七元;去年更是創下二七.七二億元的新高紀錄,EPS上衝至六.一六元,一度令虎航的股價攻抵九九.八元的新高。
至於這些年才成立的星宇航空,自二○二三年開始轉虧為盈,去年稅後純益也進一步上升至十三.二四億元,EPS也有○.五三元。
換言之,過去五年以來,台灣的航空產業雖然遭逢了疫情考驗,但疫情後業績及股價齊飛,與過去的產業型態完全不同。
中國三大航空連賠五年
相對地,中國的三大航空公司─中國東航、中國國航及南方航空,從二○二○年疫情爆發後便出現虧損,甚至到去年,也就是二○二四年,雖然虧損數字有減少的跡象,但依舊未轉虧為盈,甚至是連續五年虧損。其中,中國國航在去年又虧損了二.三億人民幣,中國東航也再度賠掉四二.二六億人民幣,南方航空也虧掉了十七.七億人民幣。
台灣與中國航空產業基本上是完全不同的局面,以台灣的航空公司來看,為什麼獲利可以創新高,基本上有幾個原因:首先產業回流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量大增,每周飛北美的航班超過一六○班以上,不僅客運量上升,載貨量也大增,是獲利主因之一。
再者,兩岸航線雖然減班,但轉飛了更具效益的日本航線,其中虎航獲利大增,即是因為九成以上的航線是飛日本。
過去台灣的航空公司,迷信兩岸直航,但因為中國的航空公司也大量搶進,基本上獲利有限,在轉飛北美、日本甚至歐洲之後,反而創造更大獲利。
而中國航空公司為什麼疫情後還持續虧損?原因是國際航班大減,載客率也下降之故。尤其在二○一八年之後,美中貿易戰開打,產業外移,不論是台商、外資大量離開中國,再加上中國經濟不景氣,多重打擊之下,造成中國航空業連續虧損。
由此可以理解到,美中貿易戰再到美中全面對抗,對全球的產業布局及趨勢發展,已產生極大變化!而川普第二任手段更直接,在短時間之內,傷害已經造成了!所以,全球經濟以及股市也相對作出一定的調整。
但最後,還是回歸到什麼是對美國最有利的。四月二日,或可視為決定關稅的關鍵日。所以,短線上不論是利空或利多?股市都會進行一次反攻。其中,還有兩點不會改變,那就是美、中對抗的型態不會改變。
另外,全球國際間,國防擴大支出也不會改變。而且對台灣的國防產業而言,不論是軍工或航太產業,沒有所謂的關稅問題,也許是中、長期台股的發展上仍可關注的族群。
漢翔是趨勢指標
最具代表性的公司,仍是漢翔(2634),尤其在未來台美的軍事合作上,無人機的發展是重要的關鍵之一,所以漢翔的業績及股價便是重要的參考指標。
因為漢翔是軍工及航太複合體,台灣許多軍工、航太的零組件公司,最重要的客戶之一就是漢翔,包括:晟田(4541)、寶一(8222)等,基本上都可算是以漢翔為主體的零組件供應鏈,所以晟田或寶一等公司若營收走高,即代表漢翔在下一個階段,業績可望成長。
再者,在這一輪股市拉回之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個股進入中期投資價位區。
以宏全
(9939)為例,連續五年稅後純益創下歷史新高,今年亦可望更上一層樓。去年稅後純益達到二八.三四億元,EPS為九.八元,在今年第二季之後,新的產能也陸續投產,預估對獲利而言,應該會有進一步提升效益,促使今年每股營收向一○○元以上挑戰(去年每股營收為九六元)。
當年不論是儒鴻
(1476)或者是聚陽
(1477),在股價大漲之前會有兩個特徵,第一個是每股營收超過一○○元,第二個是EPS超過十元以上,今年宏全除了每股營收可望超過一○○元以上之外,EPS也將向十元以上挑戰。所以,在長期趨勢上,這次的再拉回,會不會又是一個中、長期趨勢上的介入點?可以特別關注。
至於自去年以來一再提到的龍巖
(5530),短線上一度衝高至九○元之後,進行股價的修正,預期下檔在七○元以下又要進入大支撐區,逢低或可以再次注意中、長期的介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