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 美股

流動性護體,美股短線震盪難免,但落入熊市機率偏低

2025/11/28 10:13

【財訊快報/陳孟朔】外電報導,以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指數(那指)自10月29日觸及24,019.99點的史上新高至11月21的21,888.29點的波段低位相比,約三週期間回吐約9%,引發投資人對「是否步入新一輪熊市」的疑慮。

不過,分析師指出,在美國財政部持續透過發債向市場注入流動性、聯準會(Fed)貨幣政策維持相對寬鬆的雙重支撐下,當前環境更像是一段有底部托護的震盪整理期,而非系統性熊市開端。所謂「財政看跌期權」與「剩餘流動性」兩大指標,正共同為風險資產搭建一張安全網。

所謂「財政看跌期權」,可理解為財政部透過提高短天期票據在整體融資中的占比,把貨幣市場基金的資金重新導入金融體系,對沖Fed的量化緊縮(QT)效果。

前財長葉倫(Janet Yellen)早在上一輪市場壓力時就曾啟動類似操作,協助美股在2022年熊市後重返多頭軌道;現任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延續這一路徑,讓「以票據融資赤字」再度成為支撐股市的重要力量。雖然逆回購(RRP)餘額消耗殆盡,財政端可釋放的額外衝擊力道不如過去,但至少不會成為抽走流動性的負面因子。

在貨幣端,Fed雖然名義上仍處於QT與觀望降息的階段,但觀察所謂「剩餘流動性」(Excess Liquidity)指標--即實質貨幣成長率扣除實質經濟成長後的差額--目前約在正值附近,且仍維持偏高水準。歷史經驗顯示,當剩餘流動性為正且走升時,風險資產即便會出現技術性修正,下跌空間通常受限;只有在該指標轉為負值且持續走低時,才容易觸發真正具殺傷力的熊市浪潮。

外界近期關注的「融資流動性收緊」,多與銀行體系準備金自「極度寬裕」降至「充足但不寬鬆」有關,導致部分短端利差與資金成本短期波動。策略師回顧,2019年9月回購市場風暴與2018年底流動性壓力,最終都被證明是中期多頭路上的「買點」而非終結點。展望未來,市場普遍預期Fed最快有望在12月正式結束QT,甚至在之後重新擴大資產負債表,透過增加準備金來緩解資金端瓶頸,進一步堅固風險資產底部。

不過,流動性護航並不意味著美股將立即回到「萬馬奔騰」的全面牛市格局。盤面結構顯示,價值股近期開始跑贏高成長股,防禦型類股表現優於景氣循環股,醫療保健等板塊在過去一個月領漲,顯示資金更偏向「有紀律的風險承擔」而非無差別追價。

分析師認為,在財政與貨幣雙重托底下,美股未來更可能呈現「有驚無險的反覆整理」:調整會有、波動不會小,但要演變為全面性熊市,至少在當前流動性組合下,條件仍不充分。投資人與其恐慌殺出,不如緊盯流動性指標與政策方向,調整部位結構與風險承受度。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