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國際財經

歐洲車廠電動化卡關,2035年燃油車禁售令恐現「回旋空間」

2025/11/27 10:57

【財訊快報/陳孟朔】路透報導,歐洲車企在電動車轉型路上步履維艱,逼使布魯塞爾重新檢視原訂2035年起新車須「零排放」的目標。市場所關注的汽車產業配套方案預計將於12月10日公布,外界預期,歐盟可能在執行層面為燃油與混合動力車預留更多彈性,使2035年燃油車「實質禁售令」出現鬆綁空間。

分析師指出,從福斯、雷諾到Stellantis,原先在這個世紀初段大開電動車投資支票,如今不得不面對現實,純電車銷量雖持續成長,但增速不足以彌補燃油車需求下滑,加上中國電動車價格與產品競爭壓力步步進逼,令歐洲車廠在成本與市占兩頭受壓。

業界與歐洲汽車工業協會(ACEA)正遊說歐盟,放寬原本偏向純電的技術路徑,改為允許以碳中和燃料(如生質燃料、合成燃料)驅動的內燃機,以及插電式混合動力與增程式車款,納入符合減排規則的範圍。

數據顯示,純電車在歐洲新車銷售中占比雖由去年的約13%升至今年前10個月的16%,但在多數龍頭車廠的銷售結構中仍屬少數,且遠未達到先前所喊出的2030年電動化雄心。部分車廠已默默下修目標,例如原先喊出「2030年在歐洲100%電動化」的車企,改口為「視市場情況調整」,而包括Mercedes-Benz、Stellantis在內,均已表態將在2030年代持續保留燃油與混動產品線。

市場人士認為,在充電基建落後、中東歐地區電價與成本壓力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消費者對全面改用純電車的意願遠不如決策者當年的樂觀假設。

業內預期,歐盟即將端出的產業配套,將在兩大方向尋求平衡,一是為歐洲本土車廠在全球電動車競賽中「爭取時間」,包括在關稅、防禦性措施與補貼政策上給予一定保護;二是調整技術中立與減排規則,讓內燃機在搭配低碳或零碳燃料情境下,仍得以在2035年後有限度存續。歐洲車廠則希望藉此緩和資本開支壓力,改以更貼近需求與基建現況的節奏推動電動化,避免在需求不及預期時,重演產能與投資「先衝後殺」的惡性循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