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國際財經

簽證新政重創留學吸引力,美國大學海外新生驟減17%,史上最大跌幅

2025/11/18 10:18

【財訊快報/陳孟朔】外電報導,在川普政府收緊簽證與移民政策的壓力下,美國高等教育對海外學生的吸引力正急劇下滑。最新調查顯示,今年赴美就讀的大學國際新生人數暴跌17%,除新冠疫情期間因全球旅行近乎停擺外,這是自1948年有統計以來最大的年度跌幅。於接受調查的825所高校中,多達57%回報海外新生減少,僅約29%學校出現增長,反映弱勢具廣泛性,而非個別學校事件。

教育界與市場普遍將此歸因於川普政府對高教與移民的強硬路線,包括簽證審批趨嚴、審理延誤與拒簽增加,以及旅遊與入境限制收緊。在報告中新生縮水的院校中,高達九成以上將簽證問題列為主因,超過三分之二則點名旅行限制影響顯著。加上政府以言論與校園議題為由對多所大學採取法律行動、削減聯邦資金,並放話限制甚至拒絕持「反美」觀點外國學生入境,使赴美留學的不確定性急遽升高。

經濟層面傷害同樣突出。包括畢業後參與選擇性實習訓練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在內,目前美國境內約有117萬名國際學生,每年透過學費與生活消費為美國經濟貢獻約440億美元,如今新生來源急凍,意味大學財務將面臨學費收入下滑壓力,相關地區的租屋、零售與服務業也可能出現連鎖衝擊。

教育團體並警告,若簽證與政策不確定性持續偏高,即使學生拿到延後入學的錄取,最終也可能轉往其他國家就讀,美國作為全球人才中心的地位正遭蠶食。

更令政策圈憂慮的是長期創新能力的隱性損耗。長期以來,來自海外的高階留學生尤其是 STEM 領域研究生,是美國科研實力與創新生態的重要基石,許多新創企業與關鍵技術突破都出自這批國際人才。如今在H-1B工作簽證前景愈發不明、政府內部甚至流傳將國際學生比例上限定在總學生數15%的「高教契約」草案之際,不少高校開始主動調整結構,降低對外籍學生依賴,部分熱門碩士課程的國際生占比從七成腰斬至三成,既反映雇主對簽證風險的疑慮,也意味美國科研體系對外來高技術人才的吸納能力正被動收縮。

從生源結構來看,印度仍是美國最大的國際學生來源國,約占總數逾三成,中國位居第二,占比約23%,韓國則以不到4%排第三,部分非洲國家如加納雖呈現增長,但規模仍難以彌補整體缺口。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