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國際財經

AI數據中心缺口上看1.5兆美元,美國壽險業成AI狂潮最大金主

2025/11/17 07:41

【財訊快報/陳孟朔】路透報導,全球AI基礎建設正掀起前所未見的「錢坑」。分析師估計,至2028年為止,全球數據中心資本支出規模恐逼近3兆美元,其中,約一半無法靠企業本身現金流支撐,約1.5兆美元資金缺口勢必仰賴外部融資填補。在此同時,美國人壽保險公司手握激增的退休與年金資金,成為投資級企業債的最大邊際買家,被市場視為AI投資狂潮背後真正「買單」的關鍵資金來源。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投資級公司債與資產證券總發行量已逾2兆美元,其中,約三分之二來自投資級企業債。隨著AI運算需求推動數據中心大擴產,多家科網與雲端巨頭近月密集發債,鎖定長天期、高評級且利率略具吸引力的融資工具。有大型投行估算,未來一年與AI數據中心相關的投資級債券發行規模,市場合計可吸納約3,000億美元。

來自美國壽險與年金資金的買盤正持續放大。人口結構進入高齡化高峰,今年65歲人口數量創新高,年金產品需求同步飆升,今年前九個月美國年金銷售額達約3,450億美元,刷新紀錄。壽險公司為這些長期負債尋找穩定且報酬略高的資產,積極加碼長存續期公司債與結構性產品,使投資級企業債相對國債的信用利差壓縮至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最窄水準。

分析師指出,壽險業對「長天期+較高收益」資產的渴求,與AI數據中心建設「金額龐大+資金回收期長」的特性高度契合,為相關債券發行提供了理想的投資者基礎。隨著壽險與長線資金提高對私募配售、結構性信用工具與更長年期債券的接受度,主流投資級債市的「遊戲規則」也在悄然改寫,對企業而言代表融資管道更寬、更敢拉長久期;對市場而言,則意味著整體久期風險與結構複雜度同步上升。

市場人士提醒,AI投資故事雖然宏大,但終端需求強度、AI伺服器與晶片折舊年限、數據中心電力供應與成本等關鍵變數仍存在不確定性。一旦企業借款規模長期超出現金流所能負荷,或AI投入回報不如預期,未來不排除對部分發行人的信用評級與利差造成壓力。對習慣將投資級公司債視為「簡單、安全」工具的普通投資人而言,未來恐怕必須花更多功夫分辨:哪些債券只是傳統企業融資,哪些則是在替AI超級資本支出買單。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