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 生技產業

全球醫藥供應鏈重塑,國光生董座強調產業韌性,積極布局國際化GMP產能

2025/11/13 13:05

【財訊快報/記者何美如報導】隨著全球對「產業韌性」和「國家安全」的日益重視,美國政府透過稅務政策施壓,成功促使國際大型製藥公司啟動大規模回流與建廠計畫。國光生技( 4142 )董事長詹啟賢12日表示,醫療產業視為國家安全與主權的一部分,此一趨勢不僅重塑了全球醫藥供應鏈,也深刻影響了國際疫苗產業在面對未來大流行病時的合作與分配模式,台灣同樣面臨挑戰,必須建立自身的產業韌性。

詹啟賢指出,醫療產業與一般社會大眾的關係最為密切,無論是戰爭、天災(如地震、風暴)或大流行病,都極度依賴醫療物資。然而,美國過去對進口藥品的依賴度極高,2021年進口額已攀升至3,000億美元。

為了解決高度進口依賴問題,美國政府採取了積極措施,要求國際藥廠回國生產,並運用關稅壓力。若公司在外國生產且逃避繳納所得稅,美國將對其產品課徵進口稅。但若藥廠開始著手在美國國內建廠,即使產品仍於國外生產,政府就不會課徵進口稅。

面對美國的關稅壓力及國家安全要求,國際主要製藥巨頭紛紛投入巨額資金在美國展開建廠計畫,輝瑞(Pfizer)宣布投資65億美元,外加90億美元,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 IC)宣布投資500億美元,默克(Merck)投入200億美元,葛蘭素史克(GSK)宣布投資300億美元,此為無法逆轉的全球趨勢。

詹啟賢說,當年H1N1大流行時,國外藥廠拒絕供貨,理由是「自己國內都不夠」,當時政府開了兩次國際標都無人競標,幸好國光有能力生產,解決了台灣的問題。國光具多樣化生產能力,廠房可同時生產蛋白質為基礎的疫苗,以及病毒為基礎的疫苗,這在其他廠房中並不常見,一年生產3,000萬劑疫苗應沒有問題,此產能「足夠台灣使用」。

不過,台灣市場太小,國光生技必須具備世界市場才能維持產業韌性。因此,公司制定了以國際認證為核心的發展策略,目前已獲得了包括美國、歐盟、加拿大、巴西等多國的GMP認可,這意味著公司可以進入這些市場。

國光生技是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簽署新合作協議的少數幾家國際大藥廠之一(包括GSK、Moderna、AstraZeneca)。未來若發生新的傳染病,WHO將把最新的資訊和病毒交給國光等合作藥廠,而國光生技雖然可以優先生產供台灣民眾使用,但必須將生產量的10%提交給WHO,由其進行全球分配。這項協議為台灣民眾提供了一層重要的安全保障。

國光生技正持續推動國際化,目前已發展至多個地區,包括美國、日本、東南亞、歐洲、東歐以及中國大陸。他強調,生物科技產業必須將研發、臨床試驗、商業量產和市場通路這四個層面完成,才能稱得上是一個產業,而每個國家都將法規規範視為國家主權的一部分,藉此保護其國內產業。國光生技在面對這些挑戰時,正努力以國際標準站穩腳步,為台灣提供產業韌性,並拓展全球市場。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