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國際財經

中美關稅談判反覆拉鋸,中國掌握鋰電、成熟晶片與原料藥供應鏈籌碼

2025/11/6 15:33

【財訊快報/陳孟朔】在關稅與談判反覆拉鋸之際,《華爾街日報》(WSJ)報導,市場聚焦中國除稀土外仍握有的三大供應鏈籌碼:鋰離子電池、成熟製程晶片與醫藥原料藥。這三路關鍵投入品一旦收緊,對美國新能源車與儲能、汽車與工業電子、以及醫藥供應的連鎖衝擊,都可能在短時間內放大。

其中,鋰電方面,全球電動車與儲能需求拉動上游材料高度集中於中國供應商。資料顯示,電池正極與負極材料的全球產能占比長期維持高位,頭部電池廠的出貨亦強勢;即便成品電池在他區生產,核心材料與中間體仍高度依賴中國生態系,替代週期長、轉單成本高。

半導體方面,成熟製程晶片雖非最先進節點,卻是汽車、工控、家電、通訊與國防體系不可或缺的基本元件。中國約占全球顯著比重的成熟產能,若邊境管制或出口節奏調整,將造成下游客戶的排產不確定、交期拉長與替代料號的重新驗證風險。加上鎵、鍺等關鍵礦物在功率半導體與太陽能電池的角色,若再疊加原礦或中間品的稅費與稽核變化,供應彈性將進一步受限。

醫藥供應鏈方面,美國終端藥品標籤多見歐美與印度,但大量學名藥的原料藥與前體化學品來源與生產優勢集中在中國。一旦原料藥出口配額、環保審批或價格機制收緊,將迅速反映在學名藥可得性與成本曲線上,特別是常用解熱鎮痛與抗生素體系,庫存消化後的補貨缺口將考驗下游定價與保險給付。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