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 >傳統產業
逾80%民眾敲碗政府更積極推電動機車,加碼多元補助及車廠共擔責任

【財訊快報/記者戴海茜報導】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今日公布《電動機車政策2025民意大調查》顯示,逾80%民眾要求政府應更積極推動電動機車相關政策,成為不分縣市、橫跨各黨派立場與世代的共識;超過半數民眾更直指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推動力道皆不足,現行補助效益有限,已延宕運具電動化進程。
根據SMAT統計,2025年電動機車市售比至今僅達6.8%,與政府設定的2025年20%、2030年35%、2040年全面電動化目標相距甚遠。
SMAT理事長邱俊榮表示,總統賴清德曾指出,台灣機車超過1400萬台,運輸部門佔全台碳排量13%,推動運具電動化是推動淨零轉型的重要關鍵;政府會作為淨零轉型最強而有力的後盾。此份民調結果顯示,推動電動機車已是全民共識。民眾普遍肯定電動機車的環保價值,也強烈呼籲政府加碼補助、降低使用成本,並期待車廠共擔減碳責任。政府推動運具電動化的腳步必須加速,整合中央與地方資源,以更一致且穩定的政策回應民意,讓電動機車成為推動淨零轉型的關鍵力量,帶領台灣在淨零轉型的道路上不落後於國際。
《電動機車政策2025民意大調查》首先調查台灣民眾的使用運具習慣,結果87%的民眾外出仰賴私人運具,其中四分之三、約75.7%的民眾以機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顯示機車已深植於台灣民眾日常生活,無論是通勤、通學或購物,皆具有大眾運輸工具不可取代的便利性。
政府已將運具電動化訂為台灣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的關鍵戰略之一,本次民調顯示,高達80.8% 民眾都認同推廣電動機車有助於淨零與改善空污,顯示社會各界普遍支持運具電動化要持續推進。然而,當實際面臨購車選擇時,民眾最重視的是「車價」與「政府補助」,分別成為影響購買意願的首要與次要因素。凸顯降低購車成本與完善補助機制,是幫助電動機車普及、落實運具電動化的關鍵一環。
在政府推動運具電動化的政策積極度上,超過50.6%民眾認為中央政府不夠積極,其中更有高達60%的現有電動機車騎士表達不滿;地方政府的表現亦未能獲得好評,48.9% 民眾指出地方推廣力道不足。
負責執行本次民調的山水民意研究總經理何麗萍認為,民調結果顯示,全民高度認同推廣電動機車有助淨零減碳,但「政策作為」與「民意期待」間存在明顯落差,因此有高達83.3%的民眾呼籲希望中央政府更積極推動運具電動化政策,並展現出不分縣市、跨世代、跨黨派立場的全民共識,呼應社會大眾對運具轉型的迫切期待。
根據SMAT調查,高達91.9%民眾呼籲政府補助應以「消費者」為主,而非以各類計畫的名目發放給「製造商」,才能更有效刺激市場、提升購車意願。
針對現有補助,58.6%民眾認為經濟部相關政策力道不足,對購買意願助益有限;但38.3%的燃油機車騎士卻表示,經濟部補助可提高他們轉購電動機車的意願,顯示經濟部的相關補助已具備吸引轉型的成效,但需再加強力道。在環境部的補助項目上,82.2%民眾敲碗環境部,應恢復對新購電動機車的補助,盼能讓首購族更有動力入手電動機車。
邱俊榮強調,環境部未能正視台灣民眾對機車的高度依賴性,更忽視年輕族群剛成年時根本沒有舊車可以汰換,結果在價格考量下,年輕人的第一輛機車就選擇油車,十年騎下來,對台灣淨零碳排造成的負面效益難以想像,因此深切期盼環境部能夠恢復2020年起取消的新購電動機車補助。
邱俊榮進一步指出,現任經濟部長龔明鑫過去擔任國發會主委和行政院秘書長時曾表示,2050淨零轉型是台灣的重要國家目標,政府已規劃至2030年投入9000億元預算推動相關行動,其中運具電動化是關鍵一環,並特別編列1680億元用於運具電動化與無碳化項目;近年來,台灣在多項領域中又以電動機車的成果最顯著。
在使用成本上,59%民眾表示若政府提供電池資費補助,將提升購車意願;即便現有的燃油機車族,也有57.3%願意在政府提供電池資費補助時改騎電動機車。何麗萍認為,這意味著電池資費補助可有效降低使用門檻與長期成本,將成為帶動電動機車普及的關鍵誘因。
此外,70.1%民眾支持推動「綠色扣除額」制度,讓購車支出可納入個人綜合所得稅特別扣除額,顯示社會普遍期待政府以更靈活、多元的政策工具強化誘因。另有80.9%民眾認為政府應規範車廠「電動機車銷售比」,要求產業共同承擔減碳責任,反映全民對政策公平性與產業永續的高度期待。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