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 >金屬
全球銅需求未來十年走向「多極化驅動」,美印有望成新增量主力

【財訊快報/陳孟朔】路透報導,未來十年,全球銅需求正從「中國獨強」走向「多極化的驅動」。在中國需求增速放緩的同時,美國與印度有望成為新增量主力,一方面,AI數據中心擴張與電網升級帶來長期用銅需求;另一方面,在地製造與基建週期疊加,推動線纜、配電與變壓設備用銅走高。機構預估,至2031年中國在全球精煉銅消費中的占比將較2026年回落,對價格與供需的主導權逐步讓渡給其他地區。
美國方面,老化電網更新與數據中心投建構成雙重拉力,帶動電力電纜、變壓器與建築用線需求回升;若本土化政策與貿易壁壘延續,將進一步刺激境內產能與投資。印度則以可再生能源與輸電通道大擴容為主線,為銅桿、銅排與工業電機注入增量,整體需求有望保持高增。亞洲(不含中國)亦受通訊、數據中心與電力基建帶動,呈區域性擴張。
反觀,中國在過去十餘年已完成大規模電力與城鎮化投入,後續更多是「存量升級」與結構性需求(新能源車、充換電、太陽能/風電與配套儲能)。這意味著總量增速趨緩,但高階製造與綠電相關用銅仍具韌性;再生銅利用率提升與產業升級,將成為改善成本與供應彈性的關鍵。
市場人士表示,中期銅市驅動因子更為「拼圖化」,美、印與亞洲多國的基建與數據中心節奏、政策補貼與在地化要求,將與中國的新能源鏈條形成多源共振。供給端礦山擴產進度、干擾(勞資、天災、環評)與冶煉費(TC/RC)變化,將決定現貨緊張度與庫存週期;若需求驅動超預期而礦端釋放不及,價格彈性仍在。
產業鏈影響,上游關注具低成本與品位優勢的礦企與擴產節點;中游受益於高端銅材(超高壓電纜、數據中心匯流排、精密連接器)的龍頭與再生銅體系完善者;設備端則看好變壓器、開關設備、數據中心電力與製冷系統供應商。風險在於政策變動、關稅與地緣摩擦對貿易流向與加工費的擾動,以及美元與利率高位對風險資產估值的壓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