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大中華

中國安撫稀土管制升級疑慮,對合規者放行、以長效機制回應美方擴權

2025/10/20 07:13

【財訊快報/陳孟朔】外電報導,中國近期強化稀土出口管制後,官方代表在華盛頓密集溝通,對外釋出「不是禁運、符合規定就核准」的訊號,意在降低市場對供應鏈斷鏈與價格劇烈波動的憂慮。相關溝通場景聚焦於最近一週國際貨幣基金年會期間的多邊與雙邊會晤,中方強調將建立「長效機制」管理敏感原料流向,避免對正常貿易造成不必要的干擾。

中方官員指出,此番升級管制的政策邏輯在於「制度化管理」與「可預期性」,對於合規企業與用途明確的訂單,仍將維持審批與許可流程。換言之,政策目標並非切斷出口,而是將戰略性礦產納入更嚴密的用途中介審查與最終用途追蹤,降低灰色地帶流轉風險。這也意味著,短期內企業的合規成本與文件完備度將成為能否如期出貨的關鍵變數。

在對外敘事上,中國同時把本輪調整定位為對美方近期擴大出口管制外溢效應的回應,特別是將限制範圍延伸至受制裁企業之子公司與關聯結構的「擴權」趨勢。中方訊息指稱,若美方行動持續外擴,勢必引發對等或對價的制度回應,管制框架也將更傾向「清單化、精準化」,降低政策博弈對無涉實體經濟的外部性。

從會議動態來看,中國財政與金融高層於華府與多國官員頻密互動,包括財經與央行系統分頭接觸多個主要經濟體,官方對外統一口徑是「就經濟與金融環境交換意見」。雖然未公開細節,但結合對外安撫訊息,可推測談點圍繞三軸心議題展開,一是稀土與關鍵礦產的供應安全與許可節奏、二是中美貿易技術摩擦的邊界管理、三是對全球通膨與製造業投入成本的次級影響管控。

市場人士表示,對半導體、電動車、風電與儲能鏈而言,短期最務實的壓力測試在於許可審批的可預期性與交期彈性管理。上游材料與中游功能性材料企業需即刻盤點最終用途聲明、最終用戶證明與物流可視化文件,納入標準合規包以降低審批摩擦。同時,採購端應評估安全庫存水位、分散配額策略與替代材料可行性,避免個別料號成為單點故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