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國際財經

亞洲青年就業困境惡化,世銀示警或衝擊社會穩定

2025/10/8 08:51

【財訊快報/陳孟朔】世界銀行(世銀)週二最新報告指出,亞洲多國年輕人難以取得「體面工作」,大量被困於低生產率與非正規職位,挫折感正累積並可能引發更廣泛的社會不穩。雖多數求職者最終能就業、整體就業率亦不低,但青年階層的就業質量偏弱、流動性受限,成為勞動市場的結構性痛點。

報告顯示,青年與熟練勞動者之間的缺口持續擴大;以中國、印尼為例,約每7名年輕人就有1人失業。區域內15–24歲失業率在蒙古、印尼與中國均逾10%,對比25–54歲主力勞動族群普遍在5%或以下,世代差異明顯。

勞動參與亦呈現性別與區域斷層。太平洋島國與女性群體的參與率偏低,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男女參與率差距約15個百分點,女性因育兒照護、交通與安全等成本被擠出職場的現象突出,削弱家庭收入彈性與社會整體生產力。

就業結構方面,亞洲新增就業重心由製造業轉向低薪服務業,青年更易落入臨時、零工與非典型雇用,技能難以積累、薪資成長停滯,形成「低薪—低技能—低升遷」的惡性循環。報告並指,多數國家「再陷貧風險人口」規模已超過中產階級,家庭抗衝擊能力脆弱。

世銀警告,若青年失業與不充分就業持續,將提高社會緊張度與群體抗議風險;同時壓抑內需與創新動能,拖慢生產率與長期潛在成長。短期景氣回升難以根治問題,關鍵在於制度與結構調整。政策建議包括:擴大與產業對接的技職與學徒制、提升公共職訓「可驗證技能」含金量;以稅負與補貼支持女性重返職場(托育、交通、彈性工時);強化青年創業與中小企業融資管道;推進地方服務業「生產率升級」(數位化、標準化與外銷化);並以區域交通與數位基礎建設降低求職與通勤摩擦。整體目標是把青年從低生產率崗位導向可累積技能、具升遷階梯的正式就業,降低社會風險、增厚中產規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