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 金屬

銅價升溫,Grasberg停產成關鍵變數,投行示警2025-26年銅市恐轉短缺

2025/10/3 13:26

【財訊快報/陳孟朔】全球銅市近週震盪走強,主要是受到印尼Grasberg礦場遭遇泥石流事故、宣布停產,供應端再度吃緊。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期銅本週高見每噸10,360美元,距前高不遠;上海市場盤中亦衝上人民幣83,820元/噸。年內以來,倫敦期銅累漲約18.5%,供應風險迅速向下游傳導。

市場最擔心的並非單一事件,而是連鎖供應中斷。年內包括剛果金Kamoa-Kakula的礦震、智利ElTeniente因地震坍塌導致年產縮減,以及印尼此次事故接連上演。分析機構警示,這一輪供應擾動或造成自2004年以來最大年度缺口,部分投行更把2025-2026年全球銅市從「過剩」下修為「短缺」。

以規模論,Grasberg的停滯影響非同小可。該礦場被視為全球第二大銅礦,營運方曾示意今年第四季可能少出20萬噸、2026年再減近27萬噸,最快2027年才有望回到事故前水準。在原已緊平衡的市場裡,1%左右的供給變化足以打破平衡,引發價格向上再定價。

供應之外,需求結構升級同樣推波助瀾。電動車單車用銅量約為燃油車的3-4倍,而AI數據中心、電網汰舊換新與再生能源併網,對高導電材料的需求持續放大。國際機構估算,2030年全球精煉銅需求或自去年約2,700萬噸增至3,100萬噸;多家華爾街行庫亦維持中長多頭觀點,分別把未來幾季的期銅合理價區間上調至10,500-10,750美元/噸附近。

從政策與產能面看,印尼推動資源在地化與冶煉配套,使外資礦商的擴產與出海節奏更趨複雜。當地冶煉新產能落地慢於預期,銅精礦調度與庫存週轉承壓,供應彈性下降,加劇價格對「黑天鵝」的敏感度。對大型礦商與交易商而言,長單鎖量、保險與運輸風險管理正在同步升級。

風險亦不容忽視。短線上,假期前資金獲利了結、全球成長放緩與貿易摩擦升級,皆可能壓抑現貨與近月合約表現;部分地區需求放緩也會牽動節奏。惟中期而言,供應中斷+冶煉減產+低庫存三因素未解,再疊加主要央行走向降息、融資成本回落,銅價中樞仍有機會在2025-2026年維持高位震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