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大中華

中國要求晶片企業境內上市,強化產業自主與資本掌控

2025/9/30 08:43

【財訊快報/陳孟朔】路透旗下IFR引述消息人士報導,中國監管機構近期向國內領先的晶片製造商施壓,要求其必須選擇在境內資本市場掛牌,而非赴海外上市。此舉被視為北京在中美晶片戰背景下,進一步強化半導體產業自主可控與資本掌控的戰略行動。

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官方關切境外投資者若過度持有本土關鍵晶片企業股權,可能對國家安全與產業政策形成制約,因此透過限制上市地點,達到鎖定投資者類型、集中資金來源的目的。換言之,北京希望確保產業核心資源掌握在「可控的國內金融體系」內,避免被外部力量滲透。

中國晶片產業正處於大規模政策扶植階段。過去三年,北京透過「大基金二期」、地方政府產業引導基金,持續加碼投資晶片製造、EDA設計與設備材料。境內上市的要求,將使這些企業更容易獲取政策性融資,也能以A股市場龐大的流動性,為其估值抬升提供助力。

不過,業界擔心,強制境內上市可能影響部分企業的國際化進程。原本打算赴美國納斯達克或香港掛牌的企業,若被迫轉向上海科創板或深圳創業板,短期雖能獲得政策資源支持,但國際投資者參與度下降,或限制其全球佈局的靈活度。

同時,北京藉此舉也能進一步掌控輿論與監管節奏。境內資本市場對半導體題材持續給予高估值,結合官方宣導與資金導向,能塑造「自主可控、集中突破」的產業氛圍。對比之下,若赴海外上市,企業將不得不接受更嚴格的財務揭露與外資審視,甚至遭遇美國外資審查委員會(CFIUS)的干預。

市場人士指出,這一政策對台灣電子業具有間接衝擊。首先,中國晶片商若透過境內融資強化產能,將加速在中低階製程領域的進展,對聯電( 2303 )、世界先進( 5347 )等成熟製程代工廠形成壓力。其次,若中國強化對設備與材料的自主替代,可能壓縮台灣相關零組件與耗材廠的出口空間。

另一方面,對於台積電( 2330 )而言,中國本土競爭者在14奈米以上成熟製程的突破,或將削弱部分大陸市場訂單。雖然先進製程仍然由台積電、三星、輝達等跨國鏈條主導,但中低階製程的「去台化」趨勢,已是外資分析師關注焦點。台積電近期也不斷強調,必須藉由3奈米與2奈米先進製程維持全球領先,以鞏固其護城河。

短期投資人將更敏感於兩岸晶片政策差異。若中國藉境內上市進一步推動資金內循環,並加快晶片自給自足的腳步,市場可能提前反映「紅色供應鏈」壓力。這不僅挑戰成熟製程代工,也可能牽動設備、封測、材料與零組件供應鏈,對台灣電子族群構成中長期考驗。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