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大中華

中國推500億人民幣「多晶矽聯盟」,嚴控產能過剩

2025/8/20 11:26

【財訊快報/陳孟朔】中國整頓產能過剩的行動,首度迎來實質考驗,對象鎖定負債纍纍且產能嚴重過剩的多晶矽產業。多晶矽是太陽能電池的核心原料,被視為最容易由官方出手干預的環節,但分析人士認為,即便如此,政策能否奏效仍存不確定性。

路透報導,據悉,由產業龍頭與監管部門共同規劃的方案,擬由大型廠商共同出資約500億元人民幣(約70億美元),收購效率低下的產能並關停,隨後組建「多晶矽聯盟」(cartel),藉此停止市場的惡性價格戰。理想情況下,隨著價格回升,虧損企業將得以轉虧為盈,並逐步償還相關債務。產能收縮及原料價格上揚,亦將迫使太陽能電池片廠商整合,目前其產能幾乎是全球需求的兩倍,也是中西方貿易摩擦的核心爭議之一。

不過,風險重重。首先,產業內部尚未明確界定哪些企業有資格加入聯盟。龍頭之一協鑫科技(3800.HK)本月初曾表示,聯盟籌劃已近尾聲,但拒絕透露參與名單。業界預期銀行將提供融資,避免這一原本被評為「安全」的行業淪為「高風險」。

其次,地方政府可能成為阻力。過去多年,地方層面積極配合國家新能源戰略,向太陽能產業提供補貼、稅收優惠及廉價土地,如今若要關停產能,地方未必願意首當其衝。「哪個地方政府會先放手?」會議委員會經濟學家曾靜林(Max Zenglein)直言,各地恐持謹慎態度。此外,即便聯盟成功成立,一旦價格回升,成員亦可能違約擴產以爭取利潤,從而重蹈覆轍。

分析機構Gavekal Dragonomics指出,若整頓在多晶矽領域失敗,未來在其他過剩產業的推進更將舉步維艱,因為後者產業鏈更為複雜、企業數量更多。

目前,另一龍頭通威股份(600438.SS)拒絕置評,而大全新能源(美股代碼DQ)、特變電工(600089.SS)等多晶矽生產商亦未回應查詢。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及行業協會至今也未公開表態。

業界普遍認為,太陽能產業的「去產能」行動,不僅是對供給側改革的一次試驗,更關乎中國能否在「十四五」收官之年解決產能過剩、價格戰與全球摩擦等結構性問題,為下一階段產業升級奠定基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