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 >法人報告
德國智庫警告人民幣被低估,歐元區對中貿易赤字加劇

【財訊快報/陳孟朔】路透引述德國經濟研究所(IW)最新報告指出,中國藉由低估人民幣匯率,對歐元區企業造成實質損害,導致歐洲工業加速空洞化,並推升歐元區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該報告發佈之際,歐盟領袖正準備前往北京,參加一場旨在緩解雙邊貿易爭端的高峰會。
報告主筆馬特斯(Juergen Matthes)指出,儘管中歐之間的生產成本結構發生劇烈變化,人民幣兌歐元匯率近年卻基本維持穩定,顯示中國央行可能進行干預。「中國以低估人民幣創造出的人為低價,對歐洲企業來說誘惑太大」,他直言,那些堅持不從中國採購中間財的企業,將在市場競爭中逐步失去份額。
該研究顯示,自2020年初至2025年春季,歐元兌人民幣實質升值超過40%,主要原因是歐元區生產者物價因能源危機與供應鏈中斷而飆升,而中國物價則幾乎未漲,導致中歐價格差距擴大。這種不對稱的價格動能加劇了歐元區對中國的進口依賴與赤字擴大。
理論上,歐洲自中國進口增加應推高人民幣需求,帶動人民幣升值,但實際並未發生。中國央行過去聲稱其採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根據市場供需調節,但德國智庫批評其匯率機制「極不透明」,且人民幣波動仍受限於狹窄的區間,與美元掛鉤與貨幣籃子調整方式無人知曉,歐元在其中成了「附帶損害」。
目前中國私營部門輸歐美商品規模急遽擴張,而川普總統對中國高關稅政策導致中國出口轉向歐洲,也進一步加重歐洲壓力。
中國方面則否認操縱匯率,強調不會從事「競爭性貶值」,並堅守匯率穩定原則。不過,美國財政部6月也再度對中國發出警告,批評其缺乏匯率政策透明度。
另一方面,歐盟領袖於週四抵達北京,外界關注本次高峰會是否會對人民幣匯率議題針鋒相對。這場貿易與匯率的博弈,恐將成為中歐經貿關係未來走向的關鍵變數。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