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大中華

中國今年72家企業撤回IPO,業績與技術成核查重點

2025/7/14 09:31

【財訊快報/陳孟朔】中媒報導,截至7月11日,滬深北三大交易所已有72家企業主動撤回首次公開發行(IPO)申請,導致上市計畫終止,雖較去年同期大減超過七成,卻揭示中國A股市場在推進註冊制與強監管背景下,擁抱資本市場並非企業的「單行道」。從撤單企業的行業結構與問詢焦點來看,業績成長性、技術創新性與募資必要性成為監管關注三大核心關卡。

從類股分布觀察,撤單企業以擬申報北交所(27家)與創業板(20家)為主,產業則以專用設備製造、軟體與資訊技術、汽車零組件與電子設備製造為大宗。這些企業大多於2023年啟動申報流程,不乏不到半年即撤回的個案。地域分布上,廣東、江蘇、浙江分別占據前三,合計近四成。從交易所問詢內容分析,企業業績可持續性與技術先進性成為最常見阻礙。例如,擬登陸創業板的飛宇科技,儘管2020至2023年間營收穩步增長,但2024年歸母淨利卻驟降95.35%,嚴重削弱其成長敘事。同樣遭遇問詢的中集天達,核心業務消防與救援設備連續虧損,受制於政策與景氣變動,上市正當性遭質疑。

在技術創新方面,明美新能則因研發占比偏低、核心專利數量有限,且多為轉讓取得,缺乏原始技術積累,與德賽電池、珠海冠宇等可比上市公司存在明顯差距。即便2023年過會,也在2024年初選擇撤單,凸顯審核節奏與質量要求同步提升。除財務與技術面問題外,實控人合規與公司治理亦構成審核障礙。明美新能實控人梁昌明曾涉非法換匯,被罰逾人民幣180萬元(下同),且涉及公司間資金拆借,遭深交所追問是否存在資金占用與誠信瑕疵,形成重大法律障礙。

部分企業則因歷史違規、稅務處理不當或資金流向不明遭遇多輪問詢,最終選擇撤單。如飛宇科技、奇致激光等企業在多輪問詢後,仍未能充分回應募資用途與合理性,資本市場對其信任程度明顯不足。在註冊制背景下,企業「能不能融、該不該融」成為問詢焦點。以奇致激光為例,其持有逾1.8億元現金,且歷年持續分紅,但仍擬募資逾3億元擴產與升級,被問及資金需求的真實性與緊迫性。同樣地,飛宇科技持有逾4,000萬元貨幣資金,卻仍欲融資1.37億元,還計劃以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引來交易所連番追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72家撤單企業中,有20家已完成發審會過會程序,卻仍未能進入發行環節。中集天達與飛宇科技皆因註冊進展遲滯或補件不全,最終選擇主動撤回。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