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國際財經

美國與亞、歐貿易夥伴打造「排中供應鏈」,北京警告將強烈反制

2025/7/3 15:12

【財訊快報/陳孟朔】外電報導,北京正密切關注另一股趨勢——美國正與亞洲、歐洲主要貿易夥伴洽談新協議,試圖排除中國企業,重塑全球供應鏈。隨著7月9日關稅期限逼近,美方加速推進談判,要求協議納入限制中國的條款,或要求各國承諾對抗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

印度與美國的談判在「原產地規則」上仍存歧見,美方要求至少60%附加價值須在印度本地生產,才能享關稅優惠,但印度希望降至35%。越南也面臨壓力,美方希望建立分級關稅制度,對含中國零組件比重高的商品課徵40%高稅率。

面對美國推動「去中化」供應鏈,中國外交部與商務部警告,若有國家以犧牲中國利益換取減稅協議,中方「絕不接受,將堅決反制」。市場人士指出,亞洲國家在出口上倚賴美國,但製造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處於兩難,越南、柬埔寨與台灣尤為敏感。

除關稅與供應鏈重組外,北京更憂心美方將聯手盟友限制中國取得高科技設備。台灣6月將華為與中芯國際列入「實體清單」,禁止未經許可交易;南韓海關也加強打擊「轉運出口」,防中國商品借道進入美國。

歐洲也承受壓力。儘管中國是歐盟最大電動車出口地,但歐盟近期批評中國「將稀土武器化」,並對產能過剩表示憂慮。市場分析認為,若歐盟仿效美國,將供應鏈安全、出口管制與投資限制納入協議,恐進一步刺激北京反制。

美國與歐盟正力拚在7月9日前達成協議,屆時華府將對幾乎所有歐盟商品加徵50%關稅。由於歐盟對美出口為對中出口的兩倍,華府在談判中握有籌碼,也加劇中國不安。

回顧過去,北京對不滿的貿易行動多以報復回應。歐盟對中國電動車課稅後,中國隨即調查歐洲白蘭地與豬肉;2023年七國集團在日本批評中國後,北京禁止日本水產品進口;與澳洲交惡時則對紅酒、龍蝦、大麥等下禁令。

中國對外經貿大學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指出,若協議「明確將中國列為對象」,甚至配合美國圍堵,中方「一定會回應」。

市場人士認為,美國主導的「排中供應鏈」成形,將使全球貿易碎片化風險升溫,亦將成為下半年亞洲與新興市場資金流向的關鍵變數。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