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國際財經

韓國總統李在明推能源轉型藍圖,設氣候與能源部,大推風電與氫能

2025/7/2 15:18

【財訊快報/陳孟朔】韓國新任總統李在明(Lee Jae myung)上任後提出雄心能源轉型策略,將「能源」與「氣候」政策整合成立「氣候與能源部」,並推出多項具體目標與重大計畫:倡議加速推廣可再生能源,設定到2035年達到40%發電占比的目標,並力推海上風電、太陽能與綠氫產業。

提出可再生電力跨區域輸電的「能源高速公路」,包括2030年前連接西海岸20GW海上風電至工業區,以及2040年前打造「韓半島U型能源高速網」。

承諾2040年實現燃煤電廠除役,暫停新核電建設但支持發展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強化儲能、智能電網與電池產業鏈,結合稅優與競標激勵,並規劃形成「電池三角帶」(電池產製核心區域);推動「公平能源轉型」,設立公正轉型基金與特區,協助受煤炭退場影響的社區轉型。

李在明亦強調能源安全與關鍵礦產供應鏈穩定,將於G7峰會等多邊場合積極尋求合作,提升綠色與智慧能源韌性。

但專家指出,儘管李政府能源政策構想明確,但仍面臨數項挑戰:

地形限制與成本上升:山地地形加劇風電與太陽能佈局難度,土地取得不易,平準化成本高於化石燃料與核電。

民意與核能政策矛盾:儘管李支持SMR,但民眾普遍反核,2024年核電事故記憶未消,若保留核電政策或將挫傷支持度。

電網與基礎建設資金瓶頸:輸配電企業連年虧損,加上高補貼轉嫁壓力,技術與財務能力不足,恐阻礙新網建設與可再生能源整合。

技術、人才與投資缺口:氫能、海風與智能電網尚處發展初期,國內供應鏈需建構,專業人才與資金布局仍待強化。

市場人士表示,李在明意欲平衡核能與再生能源、能源安全與減碳目標,試圖打造兼具環保、韌性與公平性的「綠色經濟」。若能克服技術與制度限制,將為韓國帶來能源自主與產業升級雙利,且有助鞏固中長期亞太區綠能與AI供應鏈優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