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國際財經

中國製商品全球氾濫

2025/4/25 11:32

自從1978年中國推行改革開放以來,至今已接近47年之久;在這一段間裡,中國「超英趕美」,由原先鐵幕中的一個赤貧國家,堂堂躋身全球次大經濟體,創造了「世界工廠」、紅色供應鏈的經濟奇蹟;中國也因此發展成全世界最龐大的出口國家。

然而,「世界工廠」並未就此罷休,在當地政府的補貼之下,並持續不斷地以擴充產能,最後導致嚴重產能過剩。



洪水般氾濫

中國的製造業界,之所以持續地投入資金來擴充產能,乃因為這樣子,就可以給當地帶來足夠的就業機會(因此,維持社會穩定),並藉此帶動經濟成長。而接下來,當地的廠商就以傾銷國際市場的方式,來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然而,這卻給其他國家帶來問題。

例如,根據泰國的研究機構KKP Research的指出,由於來自中國低價商品的不斷湧入當地市場,自從2023年初至去年首季短短1年餘的時間裡,就導致了泰國1700家以上的工廠,因為競爭不過而倒閉。

泰國乃日系車商海外的一個生產中心;這個東南亞僅次印尼的第二大經濟體,亦是該區最大的一個汽車市場。然而,來自中國電動汽車(EV)的快速興起,並侵入東南亞市場,就給日系車商帶來極大的衝擊:速霸陸(Subaru Corp.;7270 JP Equity)與鈴木汽車(Suzuki Motor Corp.;7269 JP Equity)等日商,就陸續關閉其在泰國的工廠。

國際貨幣基金(IMF)的統計也顯示,至去年8月份為止的過去1年,中國對全球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順差,累計就高達了3840億美元左右,較2021年增長了近56%。



全球性擔憂

美國人所擔憂的「雙赤字」–貿易赤字與財政赤字,其中的貿易赤字,有一大部分即是由中國所製造出來的。然而,如此的憂慮,其實也並非是美國的專利。

據瑞士的一個非營利組織Global Trade Alert的統計,自從2018年川普(Donald Trump)1.0貿易戰以來,全世界各地針對中國祭出的反傾銷規定(antidumping rulings),抑或所展開的調查,累計就高達了近500件之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