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用電需求倍數成長,原本保守配息的電力和公用事業類股股性明顯轉變。隨著獲利能力亮眼,諸如:星座能源、美國電力及NANO核能等,被視為成長類股。
AI改變美股的生態,除了市場熟知的AI相關半導體股以及零組件供應鏈股大漲外,同時改變美國核能股和電力股的表現。原本屬於公用事業股的電力股,過去因為穩定的獲利能力和穩定的高配息股,是保守投資人和投資機構視為穩定配息的來源。
受惠AI的用電需求,這類股的股性在過去兩年間出現不同凡響的表現,一躍成為成長股。從核能股的星座能源、維斯達能源到小型核反應爐的NANO核能、NuScale電力和Oklo等股都大漲。美國大型CSP業者為了尋求未來穩定的供電來源,除了與現有核電廠簽下長期供電合約外,甚至於跳下來自行發展小型核反應爐。核能是現行的供電來源,也屬於低碳能源,成為科技業的新寵。
根據二三年十二月至去年十一月底期間美國供電來源,天然氣供電占比達四二%、燃煤占比接近十六%。低碳能源中,核能占比約十八%、風力發電占比十%、太陽能約六%、水力發電接近六%以及一%的生質能源。過去五年美國東西海岸線大力發展離岸風力發電,當地州政府每年都有標案。即便如此,發展核電的速度仍大於離岸風電。川普一月下旬就任總統後,宣布暫停新的離岸風力發電發展,整體供電政策趨向於發展核電。過去兩年美國核電相關股表現強勁,即便股價已都不便宜,今年以來美國核電股的表現依然搶眼。
政策發展有利核電
美國能源部年初的預測,從二○二三到二八年,美國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不含加密貨幣)將每年成長十三∼二七%,到二八年將達到三二五∼五八○兆瓦(TWh),占美國總電力需求的六.七∼十二%。巴克萊研究團隊指出,這項預測高於許多機構預測的十五%,也高於該團隊先前研究的十四∼二一%。巴克萊團隊也認為,上述僅是預估值,預測還存在許多變數,包括資料中心的部署、設備類型、冷卻系統的變化和相關營運實務等。
美國大型CSP業者去年資本支出二二四三億美元、年增四六%;預估今年資本支出年增率至少仍有十七%、達到二六三四億美元。這些資本支出中,除了購買先進的AI晶片外,還有一部分會用來購買電力。AI的高倍速運算用電量驚人,用吃電怪獸來形容AI一點都不為過。隨著AI的性能越來越強,用電量也呈現等比級數性的成長,這也就是AI業者為何急著要找核電業者做為未來的長期供電來源,並讓核電股與電力股股性翻轉的理由。
星座能源受惠核電需求
星座能源是二二年從Xcel能源公司分割出來獨立IPO,該公司如今的發展遠超過母公司。星座能源是當前美國核能供電占比最高的獨立電廠,核能總發電量達到三二.四百萬千瓦(GW)。去年底,微軟與星座能源宣布簽下長期供電合約,星座能源打算以重啟三哩島核電廠的一個機組,專門供電給微軟。從星座能源的營運狀況,去年營收二三五.六七億美元、年減五.二四%,但淨利卻比前年大增八成,達到二九.九七億美元。去年一整年,星座能源毛利率超過五一%、營益率十九.八六%,都比前年同期大幅成長。在微軟與星座能源簽下長期合約後,市場給予星座能源的本益比超過三二倍,資本市值逼近一千億美元,是美國電力股的龍頭。
美國曾經在一九七九年發生三哩島核電廠的災變,一度要放棄發展核電,並關閉許多核電廠。要重啟核電也不是馬上可以做到的事,要說服聯邦政府給予營運許可和貸款,同時也要詳述核能廢料的處理以及緊急事故的處理方式、鈾礦供應來源等。核能雖然是低碳能源,卻也有核廢料的問題,上述問題要能先解決才能和聯邦政府談貸款問題。以星座能源為例,聯邦政府核准與微軟的長期供電合約,最快從二○三○年起正式供電。
亞馬遜也和泰倫能源(Talen Energy)在去年十一月宣布簽下長期供電合約,打算將泰倫能源在賓州Susquehanna核電廠納入資料中心的供電範圍。不過,這項長期合約初步沒有通過聯邦政府的批准,並以穩定性為由否則這項供電合約,這項供電計畫能否實現還需要努力。美國CSP業者的供電問題已經相當緊,從亞馬遜和泰倫能源的合約沒通過聯邦政府的審查,顯然政府對進一步開放核電發展抱持謹慎態度。
除了核電外,美國公用事業業者也在電力需求下股價表現不錯。這類工業事業類股大多以天然氣發電,配合部分的太陽能、風力和水力發電。此外,還包括輸電、配電等業務。
美國電力營運前景亮眼
美國電力(AEP)最近股價表現也不錯,該公司是美國最大電力傳輸公司,目前有超過四萬英里的輸電線路、二二.五萬英里的配電系統,總共服務十一個州、五六○萬個客戶,供電範圍涵蓋商業與住宅等區塊。受惠AI和雲端基礎用電需求強勁,AEP去年商業用電成長十二.三%,並預計在二五∼二七年間將維持年增八∼九%的用電成長。該公司進一步預測,到二九年將支援超過二○GW的新增用電來源,以滿足不斷成長的資料心和企業用電需求。
用電需求強,科技業轉向小型核反應爐(SMR),附表中小型核電業者的NANO核能和NuScale電力都宣稱發展SMR,最快可從二○三二年起正式商轉,讓很多科技業者衝進SMR發展。雖然他們都還沒有營收,但有科技業者背後的支持,帶動股價表現不錯。亞馬遜也宣布融資五億美元給X-Ensrgy發展SMR,谷歌也和能源新創公司Kairos電力合作發展SMR,確保未來日後的供電來源。OpenAI執行長奧特曼入股Oklo,全力發展SMR,雖然還不能確定到底會有多少SMR未來能正式商轉成功,但股價卻在題材發酵下,都有不錯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