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權指數二四年上漲二八.四七%,於全球名列前茅,投信買盤為重要推手,展望二五年不確定性升溫而饒富挑戰,須特別留意法人籌碼流動方向。
歲末年終的台股相對冷清,不過回顧二四年表現,卻是相當熱血沸騰的一年。上半年奔馳至七月初創下二四四一六.六七點的歷史新高,第三季震盪、第四季整理,最終繳出上漲五一○四.二九點、漲幅二八.四七%的亮眼成績,為一○年後漲勢最兇猛的一年,AI是最重要的關鍵,市值龍頭台積電
(2330)漲幅達八一.二八%,蟄伏多年的鴻海
(2317)破繭而出,年中最大漲幅一二四.四%,全年七六.○八%、聯發科
(2454)漲三九.四一%,前三大權值股漲幅皆超過指數表現。
ETF規模迅速擴增
漲多一定要拉回?其實統計S&P 500指數自一九五○年以來表現,共計發生過八次連續兩年報酬率超過二○%,而後的第三年仍有六次持續上漲,也就是機率達七五%,不過平均報酬率則下滑到約十二.三%,話說萬般拉抬皆為出,但是這並不代表二五年的台股沒有機會,反而可趁拉回,把握逢低布局的機會,持續留在市場仍是相對正確的方式,關鍵在於持股成數與配置比重。
法人籌碼變化在時間線上的分水嶺約莫是二○二○年,事件上包含美中貿易戰延伸與疫情爆發,在二○○○∼一九年的二十年間,加權指數上漲約四二%,幾乎是看外資臉色,外資僅三年賣超,共計買超三.七八兆元,投信則只有六年買超,在二○∼二四年的五年當中,加權指數上漲九二%,外資卻僅有二三年買超,共計為賣超金額達二.六四兆元,賣超金額將近是過去買超總金額的七成,但是其實外資持有台股占比,一直都維持在四○%上下。
近兩年大爆發的ETF,第一檔元大台灣五○
(0050)於○三年中掛牌,一一年六月規模首次突破一○○○億元,然而遲至二二年三月,才突破二○○○億元,而後勢如破竹,二三年五月突破三○○○億元、二四年六月突破四○○○億元,打不贏就加入、改採半年配息一次、定期定額存股概念等,新一代投資人的觀念,台股風貌已與以往大不相同;另外,一七年四月起實施且不斷延長的現股當沖稅率減半,短線投機雖為人詬病,卻也為股市帶來更積極活血。
投信於一九年起至今已連續六年買超台股,尤其二二年脫胎換骨,當年買超金額不僅首度突破十位數,且達到二八四二億元。回到二四年來看,外資賣超六九五一億元,投信的總買超金額高達八三二二億元,極度具有歷史意義,不僅是首度高於外資,且是超過自○○∼二三年總買超金額的兩倍。過去被視為一盤散沙的散戶,透過ETF的力量集結,眾多的小螞蟻也終於構築出足以與外資平起平坐的地位。
短短一年之內,台股ETF受益人數增加超過四○○萬人,且衝破一○○○萬人大關。投信於二四年三月、七月與八月買超金額皆高於一○○○億元,其中又以三月二○二○.二億元最為剽悍,關鍵在於元大台灣價值高息(00940)募資規模達一七五二億元,正式成立就登上高息ETF第四大規模,而最讓人驚豔的是新一代國民ETF─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超越台積電
(2330)與中鋼
(2002),受益人數超過一五五萬人,規模躍升至僅次於元大台灣五○。
法人偏愛金融股
綜觀二四年外資與投信的買超名單,其實與市場追逐AI相關個股大不相同,兩者基本上都以金融股為最大宗,買超前十名名單中各有五檔金融股,投信若擴大至前二○名,則提高至十一檔,尤其在第四季更為明顯。兩大法人最明顯的對作發生在投信買超第一名的聯電
(2303)、超過一三七萬張,外資賣超一○七萬張排第二,二四年跌幅為十八.一六%,與指數漲幅相去甚遠,晶圓代工先進製程台積電獨步全球,但是成熟製程眾人爭食,然而聯電名列近四○檔ETF成分股,不斷湧入的資金,成為抵擋股價下跌最大支撐。
投信於成熟製程除了買超聯電,世界
(5347)居第十名、逾三一萬張,外資則賣超約五.四萬張;另外,雖屬電子股但卻是偏向防守型的遠傳
(4904)與台灣大
(3045),買超皆逾三一萬張,傳產股唯一買超為一○七萬張、位居第三的長榮航
(2618)。買超張數多是因為股本龐大,主動型的投信戰場還是在中小型與高價股身上,如貿聯KY(3665)、順達
(3211)、聯鈞
(3450)等,二四年漲幅都在一倍以上。
外資二四年買超前十名的名單內,有一半是金融股,包含第一名將被併購的新光金
(2888),買超約二二六萬張,第二名國泰金
(2882)、第四為更名的凱基金
(2883)、第五的富邦金
(2881)與第八的元大金
(2885),傳產股以航空雙雄為主,華航
(2610)買超逾六三萬張居第三,長榮航二九.六萬張排第六,另外包含第八名的遠東新
(1402)與第十名的亞泥
(1102),唯一的電子股就是護國神山台積電,排第九名約十六.二萬張。
艾訊、優群拚再創新高
預期AI仍會是科技股在未來數年最重要的關鍵字,然而每年操作的方向可能都會有所變動,硬體建置仍如火如荼,但是高基期相對容易受到挑戰,尤其是評價的變動,相對之下可多留意軟體應用與邊緣運算,畢竟大企業連續高資本支出過後,必定會希望能夠開始回收。傳產類股方面,跌深類股首重基本面是否有轉機,然而產業結構調整曠日廢時,不是便宜就值得投資,尤其破底時接刀風險相對高,該留意的是已在低檔整理打底的個股,若放量攻擊就具有較高彈升的機率。
工業電腦廠艾訊
(3088),在產業景氣逐漸邁向復甦之際,業績已領先成長表態,主要是因客戶相對分散,且多屬利基型廠商,庫存策略相對彈性,去化速度也相對較快,有助於恢復拉貨動能,營收與獲利都有機會突破二三年,連續兩年創下新高,二五年工業電腦產業將回到正向景氣循環,初步以雙位數成長為目標,挑戰營收七五億元的歷史新高。
艾訊最大產品線為工控自動化與軌道交通業務、占比四八%,博弈、醫療、零售、網通領域二四年前三季占比增至四三%,北美為主要市場、占比五成。近日宣布邊緣運算AI系統AI E100/AI E110,將支援Nvidia最新Jetson Orin Nano Super迷你電腦,並展開一系列創新應用,包含即時電腦視覺以及先進機器人技術,此外,也與杭特
(3297)合作推出智慧影像應用解決方案Edge AI應用系統。
連接器廠優群
(3217)二四年前三季稅後純益年增三六.七%、EPS八.一八元,已超越二三年全年創下歷史新高,受惠於DDR5轉換率提升,加上Long-DIMM客戶訂單回溫,展望二五年,除了占比最高的SO-DIMM、M.2將維持穩定成長之外,Type-C、Metal Bar新產品加持下,有望維持雙位數成長,Long-DIMM訂單也可望回溫,五大產品齊步成長,將有望帶動二五年營收挑戰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