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一年就要進入尾聲了,緊接著要進入二○二二年,面對明年,不僅疫情仍未平息,甚至還加上美國Fed可能提前升息的變數,而且各國經濟復甦情況又不一樣,這一連串的變數,要如何來看待?
當然,疫情不斷變種,一直是大家所擔心,但重點是全球疫苗接種覆蓋率不斷上升,也開始學習與疫情共存之下,也許可以略為樂觀的預估,進入二○二二年之後,疫情的壓力有機會減輕。
再者,美國Fed貨幣政策的改變,很可能在明年提前升息,最主要是受到不斷高漲的通膨所影響。再換個角度來看,造成全球性通膨的主要原因為之一,也是受到疫情所波及,造成供給的能量被扭曲。
最主要代表就是汽車晶片的短缺,這也影響到航運的運輸,令所謂長短料的問題,在二○二一年進一步擴大,最後令通膨大幅上升。
故而,到明年之後,通膨的壓力應該會比今年輕,而Fed的貨幣政策會不會再順勢調整?
台股本益比又往下降
所以面對二○二二年,可說是變化萬千。
回到股市來看,從國際股市到台股,也有諸多變化的可能,值得探討。
先從台股的角度來看,從去年疫情爆發之後,台股從去年三月低點八五二三.六三點起漲,一路上攻至今年六月的一八○三四.一九點,不僅上漲近一萬點,漲幅也超過一倍以上。
惟在這一段時間,外資卻不斷賣超,不僅二○二○年一整年賣超超過五千多億元;而二○二一年,至少在十一月份之前,外資賣超台股也不手軟,但卻在資金持續湧回台灣、新台幣因而升值之下,台股得攻抵一萬八千點。
也就是說,台股漲到一萬八千點,基本上是以台灣的資金推升而上,外資則一路賣。換言之,進入二○二二年之後,外資是持續賣超?還是轉賣為買?根據過去的經驗,外資很少連續大賣台股兩年,但在二○二一年都卻發生了。同樣的道理,過去外資很少連續賣超三年台股,這一次會不會改寫歷史,繼續再賣台股?現在暫難論斷。
但台股有個特點,雖然過去兩年指數漲了不少,但許多產業的個股獲利卻大增,包括:航運、金融,若再加上半導體,足足可以撐起台股,而且本益比又因而下降,如果從國際股市的角度來看,台股頗具一定吸引力。
而且,迄目前國際資金依然澎拜,從○八年金融海嘯的QE開始,國際資金便不斷累積而上,甚至去年的疫情之後,美國Fed更祭出無限QE,再加上全球央行聯手寬鬆,大印鈔票之下,全球的資金水位及資金成本堪稱為史上最低,也是令全球股市尤其是美股,得以在疫情之下大舉創下歷史新高。
蘋果市值接近三兆美元
其中最特別的是,美國最厲害、也是全球最具競爭力、市值最高的公司,也不斷引領股市而上。
最具代表性的個股,還是蘋果,在股價再創新高之時,市值一度來到三兆美元,這是一個多可怕的數字!記得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Fed連三次QE,大印鈔票之下,推升蘋果大漲,也令蘋果成為第一個市值突破一兆美元的大企業。
如今,蘋果市值來到三兆附近,有相當大的原因,即來自全球資金水位大升所致!若論全球國家GDP的排名,蘋果三兆美元,幾乎可排在第五大,分別是:美國、中國、日本、德國之後,正式超過英國。
不僅蘋果市值靠向三兆美元,微軟也有二.五兆美元,Alphabet也接近兩兆美元左右,其次是亞馬遜也有一.七兆美元左右。
Meta接連被超車
比較特別的是,過去緊跟在上述公司之後的FB,現在改名為Meta,企圖在未來全力搶攻元宇宙商機,但公司由FB改名為Meta之後,並未令股價強力反攻而上,反而呈現較弱的型態,若以股價走勢來看,似乎透露出空頭的壓力,在九月份股價一度來到三八四.三三美元的高檔,而後一路走低,一度剩下二九九.五美元,令市值由原先一兆美元跌落而下,只剩下九千多億美元,與蘋果、微軟、Alphabet,以及亞馬遜的差距大幅拉大。甚至被後來居上的Tesla超越,如今Tesla的市值也摸到一兆美元大關;另外,還有追兵─Nvidia,正積極追趕之中,市值也超過了七千億美元,一度向八千億美元接近。
從上述美國最具競爭力企業市值的變動,即可以理解到,美國每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引導全球產業的企業,進一步帶動經濟的發展,過去是如此,現在是如此,若沒有太大意外,可能在未來也是如此!
相對於美國這些世界級企業持續發展,本來有一拚高下的中國企業,尤其是騰訊、阿里巴巴,則是一路下滑。
以阿里巴巴為例,最高市值一度超過七千億美元,而騰訊的市值亦曾超過七千億美元,一度可以與美國企業平起平坐。
如今,阿里巴巴市值只剩下三千三百多億美元,而騰訊也跌到五千多億美元,與美國企業的差距也愈拉愈遠!美中之間的經濟實力,也如此這般!
所以,情況已經很明顯,如果還是把經濟重心放在中國,那麼未來壓力肯定不小;相對地,站在美國這一邊,則猶如站在巨人肩膀上,可以趁勢飛翔。
台積電或將大反攻
回到台股來看,當美國這些鉅企,從蘋果、微軟,再到Alphabet、Tesla、亞馬遜,甚至Meta,以及Nvidia的發展下,由雲端、AI、電動車、低軌道衛星,或者是所謂的元宇宙,這都是台灣相關產業能夠進一步爭取的契機。
在此情況之下,回到一開頭提到,進入二○二二年之後,雖然有Fed貨幣政策改變,可能會提早升息,但產業仍快速進行,再加上因疫情影響,累積了兩年的消費力,會不會也將在二○二二年爆發出來?這都是明年值得注意的焦點。
故而對台積電
(2330),這又是一大機會,基本上,美國這些大企業都必須仰賴台積電的支撐,而且各種新的產業也進一步發展,也會推動台積電的成長。因此,股價整理一年的台積電,也許在下一個階段有機會再起,甚至扮演台股再向上攻堅的重量級武器。
之前在《先探週刊》也提到過,聯發科
(2454)已是台股之中市值第二大的公司,已經超過了鴻海
(2317),近期聯發科股價再次攻過一千元,甚至企圖再創高價,基本上是依靠外資的回補。所以,這也意味著被外資賣超兩年的台積電,若可以見到外資的回補,那麼再創新猷只是時間問題。
另外,值得持續注意的是,台達電
(2308)、廣達
(2382)在台灣電子業集團之中,也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而且獲利再創新高之後,下一個階段也可以期待。
至於廣達集團旗下的廣明
(6188),也重新恢復成長力道,尤其去年與美國HP的官司和解之後,業績重新再出發,下一個階段協作機器人的成長力,可能會拉動廣明更上一層樓,前三年因稅後純益來到六.八七億元,EPS為二.四七元,為近年來最高水準,全年有機會挑戰三元以上,故而以目前股價而言,應有機會再向上突破。
全球航運股多頭再起
除此之外,今年航運股的表現亦是可圈可點,經過前幾個月的整理之後,開始展現新的攻堅力道,其中在歐洲的大航運商─赫伯羅特、馬士基等,股價已經有再創新高之姿態。
而在美國掛牌的以色列貨櫃輪公司─ZIM(ZIM.US),股價表現也在強勢位置上。
再看到中國最大的貨櫃航運集團─中遠海控(01919.HK),在香港掛牌的股價也在築成大底型態之後,展開新的攻堅行情。
而日本的航運股,如:日本郵船(9101.JP)、商船三井(9104.JP),以及川崎汽船(9107.JP)等,也開始由守轉攻,這些航運股在十二月份都有不同上攻的表現,也意味著下一個階段航運股在今年創下高獲利之後,重新支撐行情走揚。
在此情況之下,相關貨運代理公司,如:台驊
(2636)、中菲行
(5609)、捷迅(2643)亦可期待。
其中,中菲行的業績不斷刷新紀錄,十一月份營收又創下歷史新高,來到四四.四一億元,又比去年同期成長一一七.七%,以前三季EPS來到十.五六元來看,全年有機會達到十五元以上,配合線型打底完成,有利股價上攻。
還有一個方向,那就是一而再、再而三、不斷提到的遠雄港
(5607),果然股價在這一段時間向上突破,創近年新高,因為遠雄港不僅因航運景氣看好而走高,最重要的是,遠雄港是美中貿易戰之中最大受惠者之一,在產業回流台灣之後,未來自台灣出口的數量一定也會水漲船高,也許現在所看到的遠雄港,只是長期成長的開始。未來中長期的發展,也有可能超乎市場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