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 生技產業

迎接AI主導浪潮,長佳智能總座稱「健康台灣深耕計畫」點燃業者轉型契機

2025/11/13 09:38

【財訊快報/記者何美如報導】全球數位醫療市場由人工智慧(AI)引導爆炸性成長,台灣的醫療AI產業卻成長遲緩、取證與市場化等多重挑戰。長佳智能( 6841 )總經理李友錚12日表示,政府啟動「健康台灣深耕計畫」,為國內業者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轉型窗口期和巨大的發展機會,國內業者應善用未來三到五年時間,重整旗鼓,聚焦產品落地性與系統整合,以迎接即將爆發的市場需求。

全球數位醫療市場規模龐大且快速增長。2024年統計約為3,000多億美元,預計今年將達到4,200億美元,並有望在2033年超過1兆美元。雖然數位醫療的年成長率約為12.19%,但醫療AI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其成長速度更為驚人,目前醫療AI市場約200多億美元,預計到2033年將達到6,00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49.8%。

從佔比來看,目前AI僅佔數位醫療市場不到10%。然而,到2033年,AI預計將佔整個數位醫療市場的60%。這也意謂,全球未來數位醫療發展的主要動能將來自AI的主導。

李友錚指出,台灣在醫療品質和資訊能力上具有優勢,理論上應在醫療AI領域具有高度競爭力,但實際數據顯示,台灣數位醫療市場在2020年到2024年的平均年成長率約為10%,落後於國際的成長速度。

此外,國內業者在市場化和取證方面面臨困境。目前國內上市櫃的醫療AI公司中,多數營收規模偏低,且許多營運處於虧損。許多醫院與IT人員結合,快速推出通過協議認證的產品,但產品往往缺乏市場性、推廣性與落地性,這種「遍地開花」但產品重量級不足的現象,反而限制了正規商業商品的發展。

面對當前的成長壓力,政府推出五年489億元的「健康台灣深耕計畫」,李友錚指出,「醫療科技」是該計畫的四大範疇中的重點之一,預估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預算將投入醫療科技領域,可能引發150億到200億元的市場量,成為國內AI醫療產業打破僵局的關鍵能。

國內能吸收此大量資金的業者數量有限,此計畫將促使醫院加快採購決策,預計明年起國內醫療AI市場將爆發。對於國內所有醫療AI公司而言,這是極為重要的 「轉型窗口期」,業者必須善用這三到五年的時間,趕快檢討體制、重整旗鼓、找出新方向。許多公司預期將從虧損轉為損益兩平,甚至進入獲利狀態。

機器人是未來醫療AI最大的硬體載體,李友錚說,其發展與AI息息相關,特別是在全球護理人員嚴重短缺的惡性循環下,機器人被視為解決人手不足的機會。國內業者在發展醫療機器人時,應專注於實用性和系統化,不應只是單機運行,必須能與醫院的資訊系統(如 HIS 或 EPR)相結合、互通,透過後台強大的運算與整合,機器人能具備歸納、整理、推薦、回答、甚至主動對談的功能。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