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科技產業

佳能機器人及無人機陸續出貨,明年業績比今年好,營收拚突破百億元

2025/11/12 16:07

【財訊快報/記者戴海茜報導】佳能( 2374 )下午舉行法說會,董事長章孝祺親自主持。佳能預期今年第四季較第三季成長,明年首季也會優於今年同期;展望2026年,章孝祺指出,隨著關稅議題及匯率不確定因素收斂下,「2026年一定會比2025年業績好」,營收努力朝突破百億元。此外,機器人預計今年第四季機械手臂協作感測器開始出貨,預計明年第一季、第二季整機導入,無人機明年第三季針對大型車隊展開出貨。

章孝祺指出,佳能未來產品設計發展會著重在影像與聲音的應用,區分4大類,1. Sport/Action Cam(運動、相機) 2. Hybrid Camera/Instant(複合式相機) 3. AI Hybrid System(AI多功能模組) 4. Machine Vision Module(機器視覺模組)。

章孝祺進一步指出,佳能除基本的光學設計製造技術,2026年的研發方向與重點包括新SoC發展計畫(利用內建神經網路引擎來提升相機效能及影像品質)、混合式防手震演算法開發、AI功能開發(機構噪聲消除/人聲立體聲增強/圖像去噪)、多重影像光學模組(熱成像/紅外線/測距儀)、新機構材料導入 (特殊皮件與微導電材料)、Android/Linux發展、發展ISP影像校正(機器視覺與數位孿生應用市場)。

董事長特助林書漢指出,隨著關稅問題漸漸穩定,2026年配合客戶需求佈局,從2022年至2025年北越建廠與寮步工廠設備更新累計已投資4500萬美元,隨著多元產品增加需求及新產品上市、未來機器手臂、無人機影像模組及配件、機器人視覺模組,預計2026年將再投資1500萬美元在生產線設備上,以提升生產效率。

林書漢補充,持續深耕日本,擴張產量與出貨,開發美國與歐洲區域,爭取歐美大型客戶專案在2025至2027落地。此外,精準技術研發則專注光學影像、聲音辨識及機器人視覺與機械手臂技術,加速專案導入。

新產品應用部分,林書漢表示,無人機切入以配件及鏡頭模組提供客戶,地圖影響縫合專案設計已完成,明年第三季針對大型車隊開始出貨,也準備無人機相關配件生產,明年進入機器手臂整機的生產安排。

林書漢指出,佳能切入機器人目前主要提供模組,並已有完整解決方案做為備案,機械手臂協作感測模組今年第四季出貨,配合明年終端客戶生產計畫供應,整機導入預計第一季、第二季。至於遠紅外線影像模組則是針對機器人應用提供。

2025年各國因區域政治衍生的關稅問題在近期也逐漸底定,佳能策略上配合客戶需求,彈性調整東莞、北越及台灣的製造廠區安排,2026年新佈局上,東莞廠生產總比為85%、北越為10%、台灣為5%。

佳能第三季合併營收為27.44億元,季增17.6%,營業利益2.59億元,較上季略減4.4%,在營收成長、費用控制及業外匯兌收益4000萬元挹注下,稅後淨利2.86億元,超越上半年兩季總和,季增145%,每股盈餘0.89元,創4年來單季新高。

佳能累計前三季營收為65.7億元,年增45.8%,毛利率27%,營業利益6.07億元,年增103%,匯兌損失降至1.05億元,稅後淨利4.88億元,年增12.2%,每股盈餘為1.52元,儘管關稅議題及匯率影響,仍高於去年同期的1.35元。

佳能財務長林宏典指出,NRE的收入挹注前三季平均毛利率達到27%,一般來說,佳能的實質製造毛利率約為18-20%,NRE收入也確保未來新機種的製造生產量。

財務長指出,佳能前三季的費用比2024年同期增加1.58億,主要因越南設廠及工廠自動化改善,及新產品、新技術相關研發費用的增加。

展望2026年,章孝祺指出,隨著關稅議題及匯率不確定因素收斂下,「2026年一定會比2025年業績好」,同時明年不排除辦理現金增資;各產品營收占比,影像應用(Video Application-含DSC、360度相機、複合式相機)70%、光學模組10%、新類型產品(機器手臂、機器人視覺、AI產品)10%、NRE5%、其他5%。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