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 >央行動態
全球央行資產配置多元化,黃金儲備比重29年首超美債

【財訊快報/陳孟朔】外電報導,在全球金融秩序加速重組之際,全球央行資產配置正出現結構性轉向,黃金於今年第二季在非美央行(不包括美國聯準會)的官方儲備占比,首度超越美債,為29年來首見的里程碑。這不是復辟舊制,而是一場「安全邊際優先」的再平衡,預示未來儲備體系將由單一貨幣錨定,轉向多資產分散。
驅動力量有三。其一,主權財政壓力居高不下。美國政府債務餘額已逾37兆美元,利息支出占預算比重升至15%以上,利率與匯率波動的外溢效應,放大單一貨幣資產的周期風險。其二,地緣政治與制裁風險抬頭,促使各國提升對「不依賴任何主權信用」資產的配置權重。其三,黃金流動性與工具化程度大幅提升(期貨、ETF、遠期便利性提高),已能滿足官方機構在安全性、流動性與可操作性間的平衡需求。
市場人士表示,全球央行已連續數季淨增持黃金,購買動機自「對沖匯率波動」升級為「戰略性去單一貨幣依賴」。這一變化同時伴隨黃金對風險事件的敏感度下降與避險彈性上升:在通膨回落與利率回檔階段,黃金不再僅僅與實質利率單線對弈,而是由「制度性配置需求」提供底部支撐。
就國際儲備版圖而言,黃金「反超」美債並非宣示美元全然失寵,而是重塑權重的起點:美元仍將是核心儲備資產,但其邊際定價權與波動傳導效應,將由更多元的「黃金+美元資產+其他貨幣與超主權資產」共同稀釋。對新興市場而言,這意味著外匯儲備管理更看重壓力情境下的清算可得性與不受他國政策掣肘的安全墊。
分析師指出,若主要經濟體財政赤字高點徘徊、名目利率回落而實質利率震盪,官方部門對黃金的「結構性買盤」仍有續航力;一旦全球貿易與資本流動繼續呈現區域化與在地結算的趨勢,黃金作為「無主權、可跨區結算抵押品」的戰略價值將進一步強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