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 生技產業

華安新藥臨床順利,聚焦AI老藥新用,子公司9月設立

2025/8/11 08:58

【財訊快報/記者何美如報導】華安醫學( 6657 )旗下產品因尚處開發階段,公布上半年營收327萬元、每股虧損1.64元。華安表示,目前各項新藥的臨床試驗推進順利,並持續洽談國際授權及合作開發的機會,此外,領先導入AI技術打造兼具高效率、高再現性的藥物開發平台,將啟動新的商業模式,子公司預計9月完成設立,屆時母子公司將能有效整合集團內外AI資源,發揮最大綜效。

華安指出,糖尿病足潰瘍凝膠新藥F703DFU的台灣、美國三期臨床試驗持續收案,預計完成收案即準備進行解盲相關作業,若三期臨床數據達標,將先申請台灣藥證,並加速與已授權地區合作夥伴共同拓展海外市場,同時待歐盟完成查廠後即啟動F703DFU的歐洲三期臨床試驗、以及爭取歐美市場的國際授權,為進軍美國、歐洲的取證計畫提前布局。

此外,旗下治療巴金森氏症口服新藥F705PD的一期臨床試驗數據已於近期正式出爐,不僅主要安全性指標達標,更初步證實可提高細胞內ATP能量,可望啟動細胞自癒機制,有機會反轉巴金森氏症的症狀。

在取得F705PD一期臨床數據後,華安將積極與美國FDA溝通,目標第四季提交美國二期臨床試驗申請。有鑑於迄今尚未有根治巴金森氏症的療法,F705PD挾獨特藥物機轉,非常有機會彌補現行治療缺口,提供病患新的選項,具有重磅新藥潛力。

總經理陳翰民表示,透過自主建立的專利ENERGI平台,華安不僅成功開發多款候選藥物,陸續進入臨床試驗,更率先導入AI技術,採取藥物重新定位(Drug Repurposing)策略,以現有的藥物安全性資料為基礎,整合多種大型醫療知識資料庫與深度學習模型,打造專屬的AI老藥新用開發平台,目前已找到多個具有發展潛力的專案項目,將進一步展開研究驗證、申請相關專利保護等,推動新的商業合作模式。

為強化在AI藥物的布局與提升競爭力,陳翰民指出,華安將成立百分百持股的子公司,在全球現有藥物中進行新適應症的機制探索,加速藥物的再利用並縮短新藥上市時程,解決傳統新藥研發面臨的開發時程長、研發成本高、臨床成功率低等三大痛點。子公司預計9月完成設立,屆時母子公司將能有效整合集團內外AI資源,發揮最大綜效。

根據國際知名自然科研資料庫《Nature Index》最新發布的「2025科研領導者」(2025 Research Leaders)台灣地區企業排名,華安在科研貢獻率(share)榮膺全台第三,代表其卓越的科研實力及學研影響力受到國際肯定。

展望下半年,華安除持續推進F703DFU與F705PD的臨床開發、國際授權及合作開發評估外,也規劃提交治療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皰症(俗稱泡泡龍)乳膏新藥F703EB的美國二期臨床試驗申請。F703EB已分別取得美國FDA、歐盟EMA的孤兒藥資格認定,以及美國罕見兒科疾病(RPD)認定,有機會藉由法規優勢加速開發與上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