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 >科技產業
CIP總裁許乃文稱渢妙二期估2030年完工,售電價格高於一期

【財訊快報/記者戴海茜報導】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亞太區域總裁許乃文表示,渢妙一期是第三階段區塊開發的定錨,驗證能源轉型政策的可行性及市場對綠電的明確需求,因此CIP已同步展開渢妙二期風場的開發與售電,預計2027年、2028年動工,2030年完工,目前也已啟動企業售電, 因應通膨的影響,預期售電價格會比一期高。
許乃文指出,渢妙一期是CIP繼彰芳曁西島與中能風場後在台灣的第三座離岸風場,目前施工進度一切如期進行中,自去年11月開始切缸,現已完成數百截的世紀鋼製作,陸上電站也即將於台中動工,東元( 1504 )的前期準備也已展開,整體時程在融資到位前已提前推進,大部分的生產製造預計今年底或明年初完成,2026年施工展開,2027年完工併網,估計500MW容量。
許乃文指出,渢妙一期總投資費用新台幣1400多億元,CIP股東於銀行融資前已投入超過百億自有資金,作為前置啟動金,支持供應商進行鋼材購買、切割等工作,確保工程能提前啟動。
渢妙二期部分,許乃文指出,預計2027年、2028年動工,2030年完工,目前也已展開售電,與台智電簽訂MOU;許乃文認為,對二期態度持謹慎樂觀,因應通膨帶來影響下,預期售電價格會比一期高。
針對美國關稅風暴對風電產業影響部分,許乃文指出,美國市場則因政策變動導致部分投資終止與裁員,像是挪威施工一半被美國總統川普停工,但若以美國對全球市場來看占比不高,因此帶來衝擊的影響也不高,至於歐洲各國像是英國、荷蘭,因川普不要離岸風電而積極投入離岸風電。
許乃文進一步指出,整體來看,其他的再生能源沒有喊停,持續建置太陽光電及陸上風電,離岸風電會因關稅有影響但不多。有鑒於全球產業鏈波動影響供應商態度與價格談判空間,團隊需持續關注國際動態。
至於關稅對渢妙二期影響,許乃文表示,通膨對工程成本產生自然影響,加上全球電價呈上升趨勢,綠電長期合約雖初期價格較高,但隨時間推移有機會與工業用電價拉近。
許乃文進一步表示,渢妙二期已展開供應商的洽談,供應商幾乎在歐洲及台灣,施工船大部分為歐洲船商,因此影響不大。
許乃文透露,渢妙一期風場綠電已透過企業購電協議(CPPA)完售,總計有來自台灣與美國的六家企業,包括中美矽晶、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聯華電子、聯發科技及Google,售電價格低於6元,由於造價難以下降,會盡力控制成本,但通膨為不可避免的因素,預期二期售電價格會比一期高。
經濟部能源局指出,台灣目前在離岸風電至今,西海岸總計有381座風機,總裝置容量達3.14GW,台灣過去近10年啟動離岸風電至今,已達到全球離岸風電累計裝置容量第五大國家,2024年新增1.4GW,為全球離岸風電裝置容量第二名,短短10年有這樣成果實屬不易。
能源局進一步指出,開發風場目前為3-1、3-2,到未來的3-3,政府積極規劃,包括海事工程業、供應鏈業、開發業者等一起合作,盼所有風場如期達成目標。
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發布「2025全球風電報告」指出,台灣未來將維持亞太地區離岸風電發展的領先地位,GWEC估,2025-2030年間預計將新增8.3GW離岸風電容量,僅次於中國(80GW),領先日本(5 GW)和南韓(4.2 GW)。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