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前景被打上問號  外資逐年減少中國投資 青年人失業率創新高
  •   
      
作者:魏聖峰     文章出處:先探雜誌   2254期      出刊區間:112/06/30~112/07/06

外資工廠離開中國,投資中國今年逐年遞減,都讓中國經濟前景黯淡。失業率居高不下,中國人更不敢消費,人民幣續貶壓力大,中港股市表現也差。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四月預估今年中國GDP將成長五.二%,高於全球GDP成長率的二.八%。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甚至樂觀地認為,今年中國經濟成長率將貢獻全球經濟成長的三分之一。然而,實際上今年中國的經濟有這麼樂觀嗎?數據會說話,中國新任總理李強三月上旬公布年度經濟成長率目標僅有五%,創近三十年新低;赤字率三%,維持疫情以來的高債務水準。今年以來全球股市反彈,MSCI中國指數下跌四.六一%、滬深三○○指數下跌○.七六%,中國股市表現低於全球股市平均漲幅,遜於S&P 500指數的十四.○四%、日經二二五指數的二七.○八%和台股的十九.七九%。

中國去年一整年都因為疫情而處於封控,經濟成長大受衝擊。照理說來,去年經濟成長基期低,今年經濟成長帳面數據應該要很好看。不過,第一季GDP年增率僅四.五%,仍不及成長目標的五%。當前中國經濟困境還不僅如此,更麻煩的是,經濟似乎要掉入通貨緊縮的泥沼。四、五月CPI年增率僅分別為○.一%、○.二%,前一次CPI年增率超過三%數據要追溯到三年前;五月PPI年增率為負四.六%,不但是連續第八個月負成長,還創下七年多來的最差數據,經濟欲振乏力。



疫後未出現報復性消費潮



經濟分析師原本認為,循著歐美各國疫後消費大爆發的經驗,中國經過三年的疫情封控後全面解封,也應該會有報復性消費潮帶動經濟成長。實際上,預期的報復性消費潮不但沒出現,中國民眾對經濟前景不樂觀,有存款的人先拿去還貸款,不敢大肆消費才是主因,中國經濟正在失去動能。中國人行疫情爆發至今不斷寬鬆市場銀根,即使去年全球主要經濟體面臨通膨和升息壓力,中國經濟卻看不到任何通膨現象,人行不但沒有升息還逆勢降息。雖然中國官員矢口否認通縮,經濟卻一直往通縮的方向發展。

中國青年失業率連續在四、五月都分別創下二○.四%、二○.八%的歷史新高。青年人失業率創新高與中國的就業環境有關,這得要歸咎於中國與美國這幾年關係惡化。一八年前任總統川普向中國發動貿易戰,二○年拜登政府上任後不但與中國的貿易戰持續,還圍堵高科技產業輸入中國。最近富士康都在客戶壓力下,決定要把與國安產業(伺服器代工)搬到墨西哥和東南亞,富士康在中國曾經創下高達百萬的就業人口,連富士康都要離開中國,加上今年中國大學畢業生即將要投入就業市場,青年人失業率情況到秋天會更糟。

美中科技戰不僅規範美國企業,拜登政府還拉幫結派,結合歐洲和亞洲民主國家企業比照同一標準。拜登政府圍堵中國下,已讓華為關門。中國手機市場低迷,Oppo宣布解散旗下IC設計公司哲庫科技。在美國及其盟國的圍堵下,中國半導體業前景嚴峻,長江存儲最近幾個月大幅削減生產設備訂單,針對中國半導體設備商華創科技就砍了七成,並裁員一成,長江存儲在武漢的第二座晶圓廠建廠計畫確定推遲。中芯國際也因為遭到美國等的圍堵下,二八奈米晶圓廠量產時間往後推延。原本半導體產業可以吸納許多高端就業人口,遭國際圍堵下,中國半導體業出現大量的失業潮,更無法吸引青年人就業。



供應鏈抽離中國



美國不僅圍堵中國的高科技產業,還要把供應鏈抽離中國。蘋果的iPhone、Macbook等產品原本都在中國工廠組裝,來自美國政府壓力下,蘋果在美國政府壓力下,將部分生產線移出中國,未來蘋果在中國工廠生產的產品僅供中國內銷,銷往其他市場的產品都拉出中國。習近平在一二年上台後,外資在中國的生存環境轉差,中國人工成本越來越貴,美中貿易戰開打前已有許多外資關閉在中國的工廠走人。

三星電子在中國西安有半導體工廠,卻是該集團在中國僅剩的廠房,在一九年關閉惠州工廠,把手機和筆電供應鏈轉到越南、印度。二○年英國連鎖超商樂購(Tesco)宣布完全退出中國市場。日本辦公室設備商理光,把影印機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泰國,法國家樂福把中國業務賣給蘇寧。東芝在二一年關閉在大連最後一間工廠,將產線轉移到泰國和日本。韓國樂天集團去年宣布解散中國總部,追加在東南亞的投資。日本索尼(Sony)也在今年把在中國照相機生產線轉移到泰國。

以上這些外資工廠陸續撤出中國,讓原本是世界工廠的中國變調,也造成就業數量大幅減少。隨著地緣政治壓力越來越大,外資企業在中國遭官方刁難的機率增加,越來越不友善的投資環境,影響外資在中國的投資意願。據中國外匯管理局統計,去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為一九○三億美元,年減幅度高達四三%,低於二一年的三三四○億美元和二○年的二五三一億美元。外資企業在中國利潤大減。根據中國統計局數據,今年前兩個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實現利潤總額八八七二億人民幣,年減二二.九%;其中外商和港澳台商企業降幅高達三五.七%。



陸企獲利普遍不如預期



工業生產一向都是帶動中國經濟成長的主力,外資投資對先前中國經濟成長有很大的貢獻。五月中國工業生產年增僅三.五%,比前一個月的五.六%還差,中國出口年減七.五%、進口年減四.五%。工業生產下降、出口遞減、進口衰退,彰顯中國正在喪失世界工廠地位。如今外資企業逐漸減少在中國的投資,減少中國就業機會。

中國與西方國家價值觀明顯不同,關係越走越遠,外資在中國的供應鏈持續外移,造成中國出口不振。中國過去是以出口換取美元外匯收益,並累積超過三兆美元的外匯存底,而人民幣的價值也是建立在龐大外匯存底的基礎上。

供應鏈外移,長期下來會侵蝕中國經濟成長的基礎,更是中國青年人失業率急遽攀升的原因。再者,華爾街日報指出,今年第一季中國企業獲利年增率僅一%、有六九%的企業獲利低於預期。有七七%在上海、深圳交易所A股上市的掛牌企業最新的營運指引下修。企業獲利衰退不會增加員工人數,甚至還會裁員,中國企業面臨景氣下修循環,未來生存大不易。景氣不佳、人行又降息,衝擊人民幣匯價,人民幣貶值趨勢明顯,已貶破七.二人民幣兌一美元支撐,今年來人民幣已經貶值四.五五%,在亞幣中排名倒數第三。

即便如此,中國目前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口超過十三億人,部分歐洲企業仍看好中國經濟前景。德國四大企業的福斯、BMW、戴姆勒和巴斯夫(BASF)占歐盟對中國投資總額超過三成。巴斯夫今年隨著德國總理蕭茲訪問中國期間,與中國簽訂百億歐元的大訂單,讓巴斯夫決定要在中國投資興建一個綜合生產基地。賓士執行長康松林(Ola Kallenius)就表示,中國、歐洲和美國三大經濟體對賓士都很重要,就算中國武力入侵台灣,賓士汽車也不會離開中國市場。此外,法國總統馬克宏到中國訪問時,就幫法國企業拿到許多中國訂單,光是空中巴士就拿到一六○架飛機訂單,這也讓部分法國企業無法離開中國。還在中國的外資企業能否讓中國經濟力挽狂瀾,確是需要時間的證明。

  財金影音

更多



270*90
270*90
270*90
270*90
270*90

270*90
270*90
27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