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鞋逐漸從勞力密集走向資本密集,即將於六月回台掛牌上市的來億興業KY,敢投資也搶速度,成為愛迪達及HOKA母公司Deckers銷售扶搖直上的幕後推手。
有著厚厚大底,看起來一點都不時髦、甚至被時下年輕人稱為老人才穿的醜鞋HOKA,自美國總統拜登穿上再也不跌倒後聲名大噪,全球菁英運動圈更是人手一雙,HOKA鞋意外爆紅,其母公司Deckers(DECK.US)股價一度創下九五六美元的新高,一點也不輸給AI晶片大廠輝達(Nvidia),而這雙醜鞋去年銷售總營收達到十四億美元,並推升Deckers全年淨利大幅成長近五成,即將於六月回台掛牌上市的低調鞋廠來億興業KY(6890),正是HOKA鞋銷售拉長紅的幕後推手。
來億KY做紅的鞋不只有HOKA,韓國女團BlackPink一穿爆紅的Adidas Samba,同系列跟著熱賣的看台鞋(terrace)如Campus、Gazelle,甚至是限量搶不到的YEEZY BOOST鞋款(Adidas與美國說唱歌手Kanye West聯名鞋,二○二二年已終止合作),都出自來億,就連長年經典不敗的Converse亦出自其手,來億生產的夯鞋橫跨老中青三代,並創造出每年三百億元的營收規模。
越南大擴產 成功轉型
成立至今已三七個年頭,來億在製鞋行業的名聲其實響噹噹,但卻低調到連Google都搜尋不到太多資訊,若非回台掛牌上市,市場仍難窺知一二。董事長鐘德禮坦言,低調是尊重品牌客戶,在成立多年後回台掛牌,除了人才募集的考量外,近年鞋業發展從過去的勞力密集已走向高度資本密集,蓋一座月產能百萬雙的鞋廠,就要五十億元起跳,資本投入不是小數字,來億成立三七年來沒有一年虧過錢,擴產也都是靠自有資本,然考量未來營運將高速成長,走向資本市場有其必要。
如同多數鞋廠一樣,成立初期總是篳路藍縷、碰碰撞撞,二七歲即隻身前進越南開疆闢土的來億執行總經理林昌永說,在與愛迪達合作之前,來億也苦蹲了二十年,直至二○○七年韓國同業出現交付問題,愛迪達主動找上來億尋求供應,自此才開啟來億與品牌大廠愛迪達的合作契機,而這一合作就是十七年。
「剛開始被愛迪達操得半死,甚至連NGO(非政府組織)都來檢查人權」,林昌永回憶,半年後越南廠區通過愛迪達認證、並順利合作後,訂單一下子湧入,必須大幅擴產,但當時沒有上市,人才、資金都很缺乏,轉型過程很辛苦。
品牌交期縮短 速度迎戰
林昌永說,當時胡志明樂億廠月產能才二十幾萬雙,二○一○年意識到必須增加生產基地,但當時多數鞋廠都在胡志明市北方的平陽附近設廠,來億逆勢操作,往胡志明南方靠近湄公河流域的下六省設廠,蓋廠初期雖因此增加很多供應鏈的運輸成本,但也因此避開與同業互搶人力的窘境,來億也因這次設廠策略的成功,產能快速壯大,並在二○一六年之後得以快速跟上愛迪達多款爆紅鞋的需求量能,這是來億營運正式進入高速起飛的關鍵轉折點。
回顧愛迪達過去幾年爆紅的經典鞋款,來億幾乎無役不與,從二○一六年的NMD、二○一七年的Campus、二○一八年的Gazelle、二○二○年的YEEZY 350到去年的Samba,都是來億的赫赫戰績,而來億交付給愛迪達的鞋數從二○○七年的二六萬雙至一九年攀升到三八○○萬雙,十幾年的時間成長逾一四○倍,目前同時也是愛迪達網球鞋的唯一製造商及籃球鞋的唯二製造商,其與品牌客戶緊密的合作關係不在話下,愛迪達占來億KY的營收比重更逾五成,是重要的營運支柱。
早期製鞋是勞力密集產業,要在短時間內將產量變大一直是挑戰,而近十年碰上的問題是,品牌廠的開發期及交期一直在縮短,營運長徐成志就分析,愛迪達產品開發時程從二○○七年的一年一款到現在六個月就要開發一款鞋上市,交期則隨著產線導入自動化與數位管理,品牌廠要求從早期的九○天縮短到六○天,到現在平均是四五天,最短的甚至要三○天交貨,搶速度這件事也在鞋業全面引爆。
這兩年爆紅的HOKA鞋是來億搶速度大作戰的另一成功案例。HOKA醜醜的大鞋底製作過程中,有個很重要的CO-MOLD真空一體成型技術,這個技術基本上就是鞋底橡膠燒製之後,大底上膠放上去就一體成型,導入這個製程,一條產線就不需要十一個人力進行黏貼,可以簡化很多生產工序,但對鞋廠來說,要導入這個製程,不僅需要全新且金額加倍的設備投資,產線建置也是全新的挑戰。
敢投資 產線效率大提升
來億早期因承做Sanuk鞋而與Deckers結緣,鐘德禮當年一穿HOKA鞋就覺得好穿又輕,當下決定與Deckers品牌共榮,並早自二○一四年起就開始做HOKA鞋,爾後HOKA要發展一體成型技術,來億順理成章成為供應鏈,然製鞋同業花了三年才做出CO-MOLD,鐘德禮三個月就搞定,速度之快,讓Deckers折服,並加速下單量。
設備技術都到位後,緊接著就是拉產能,來億專職生產HOKA鞋的億柏廠,去年五月份一天僅產出八、九千雙,鐘德禮覺得速度太慢,親自下去改善,到現在每天生產近一萬九千雙,效率提升一倍,鐘德禮的作戰速度,讓來億上上下下員工不敢絲毫鬆懈,也是HOKA去年銷售得以扶搖直上的最大幕後功臣。
據統計,HOKA去年全球銷售量約三千萬雙,訂單由來億與華利分食,依照HOKA揭露的銷售計畫,明年HOKA在全球的銷售量將成長至六千萬雙,這意味著製鞋廠也必須同步增加產量,為此,來億除了加緊提升億柏及億碩廠的月產能外,印尼億泉廠四月已開始小量生產,今年預計年產三百萬雙,目標產能則要達到月產近二百萬雙,在鞋業征戰已五十載的鐘德禮都自言,三年內要快速建置這樣的產能,想到都很頭痛。
每股營收傲視同業
但不管是愛迪達還是Deckers,品牌廠快速開發、快速量產、快速上市都已是回不去的趨勢,要「不被淘汰,就要動腦筋做得比別人更好」,鐘德禮說。為跟上品牌廠的速度,來億內部配置近百人的軟體研發人員,打造全廠生產戰情中心,並即時且跨國管理全球各廠區的生產狀況,完全顛覆製鞋是傳統產業形象;產線自動化更不用多說,從機器手臂自動噴膠到底台自動打粗機、鞋面料自動裁斷機、電腦針車、橡膠大底射出…等設備,動輒數百萬到千萬美元,都是不小的資本投入,但來億很敢花,鐘德禮說,「每一個地方都要比競爭力,自動化設備剛開始會花錢,但半年後若能回收就得買」,來億KY目前產線自動化比率已達到三成,高於同業水準,科技化的效率管理更彰顯在財報上。
來億目前股本二二億元,去年創造二八○億元的營收,每股營收達一二七.三四元,高於同業每股營收約在八五元上下的水準,二二年每股營收達一四二.四四元,也遠高於同業平均每股營收在一○○元上下的水準,這都凸顯來億營運相較同業處於更快速成長的軌道。
來億雖非年營收千億元級別的大鞋廠,但林昌永說,製鞋產業進入門檻持續拉高,不僅技術密集、也是資本密集,產業供應鏈已是大者恆大,與品牌廠的依存度愈來愈緊密,目前來億每月交付愛迪達至少四百萬雙鞋,因應愛迪達未來幾年銷售持續成長的需求,來億印尼億福廠預計明年量產,目標月產能至少二百萬雙,未來來自愛迪達的營收將隨著擴產穩健成長。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來億正用速度與管理效率站穩全球夯鞋一級供應玩家,隨著愛迪達日前甫上修今年財測,高單價、高毛利率的HOKA鞋銷售且正以每年四∼五成的高仰角幅度成長,鐘德禮沉穩地說,印尼兩個廠滿載後,來億五年內營收上看五百億元應該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