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運&鋼鐵股的危機與轉機  船舶硫排放新制生效 中國鋼鐵新制限產
  •   
      
作者:黃俊超     文章出處:先探雜誌   2152期      出刊區間:2021/07/16~2021/07/22

航海王與鋼鐵人恣意翱翔於股海中,獲利大成長、資本支出增加,符合法規限制除了義務與責任外,也利於營運的提前準備。
全球減碳界當中,歐盟向來都是標準的模範生,於二○一九年第四季COP25馬德里會議之前,宣布將於二○五○年達到碳中和,可惜過沒多久,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這宣告並未獲得太多關注,然二○二○年暑假全球陷入瘟疫肆虐,中國於聯合國會議中表態,力爭於二○三○年達到碳達峰,二○六○年前達到碳中和。



碳中和帶來淘汰賽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縱然突如其來的宣告受到質疑,不過約一個月後,日本跟進宣布二○五○年碳中和目標,兩天後,南韓宣布二○五○年達到淨零排放,時間快轉至今年初,拜登就任當天宣告美國重返巴黎協定,後宣布將於二○三五年前透過再生能源達到無碳污染的電力供應,並在二○五○年達到碳中和。

台灣是以工業生產及貿易為主的經濟體,碳排放份額以工業四九.五%最高,而後依次順序為能源十四.二%、運輸十三.六%、住宅十一%與服務業十.八%,而全球每年排碳約達三八○億噸(僅統計二氧化碳),台灣約排三億噸、約為○.八%。二○五○年是大多數國家設定的目標年,預期台灣政策也將會跟進。

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比重與台灣則是不同,根據比爾蓋茲所著「如何避免氣候災難」一書中說明:製造產品三一%、用電二七%、耕種養殖十九%、交通運輸十六%及調節溫度七%。其中,國際海事組織(IMO)二○一四年統計,船舶廢氣占大氣污染五∼十%,一六年第七○屆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通過重大決議。

IMO對於船舶硫排放限制規定,已於二○二○年正式生效,在全球海域航行的船隻,燃油的硫含量不得超過○.五%,在控制排放區(ECA)燃油硫含量則不得超過○.一%,如果違反除了罰金處罰外,船東還可能要面臨牢獄之災。IMO預估,新限制規範將使船舶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七七%,即每年減少約八五○萬噸。



新船運力、環保兼備



面對新的規範,船東主要有三種應對方式,第一是使用符合規範、硫含量低於○.五%的燃油,雖然不需投入大筆資金進行改裝,且據了解業內已開發出新燃油混合物,不過於二○二○年初每公噸價差仍超過二○○美元,而若為通過ECA,還須使用更低硫燃料以符合規範,不過相對於運價漲勢帶來的龐大獲利,目前並非問題。

第二則是使用液化天然氣(LNG),為三選項中最環保的解決方案,LNG較高硫燃料可減少二七%的碳排放,與低硫新燃料相比,仍可減少十∼二○%的碳排放,且成本低於低硫新燃料,但使用LNG需要不同儲罐和燃料系統,改造費用相當可觀,目前僅二%船隻採用,然本波航商大賺過後,若能一勞永逸是好選項。

第三則是加裝排氣過濾器,俗稱脫硫器、又稱洗滌器,由於初始投資低於LNG系統,為當前較普及模式,安裝後可繼續使用高硫量的燃油。硫洗滌器有開環、閉環和混合系統三種,閉環需一定成本處理所產生的有毒廢物,開環利用海水作為吸收劑去除廢氣中的硫,但廢水排入海中,因此部分業者預期恐僅過度方案。

在疫情爆發之前,長榮(2603)向三星重工、中華造船訂造十艘二.四萬TEU超大型貨櫃輪,當時每艘造價約一.四∼一.六億美元,然而貨櫃報價於疫情後大爆發,看似很高卻仍不斷持續創高,美東與歐洲線站上一萬美元大關,代表僅需運輸一趟,就能夠回本,航商獲利大進補,或許能夠提升企業對於環保意願。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石化屬於工業部門碳排放前三大的產業,代表著在全球邁向減碳的趨勢之下,必定將會面臨碳價成本、投資者資金取向,以及供應鏈之間相互制衡等眾多壓力,然低碳轉型已是勢在必行。根據德國估算,石化產業若要在二○五○年達到碳中和目標,還需額外再投入至少四五○億歐元。



中鋼超前部署



IEA於二○一八年提出石化業未來願景,可藉由增加回收料與替代料使用、製程能源效率提升、導入碳捕捉封存、以天然氣替代燃煤等替代措施,促使二○五○年全球石化業產量增加四成,但是排碳量可僅為當前五成,空汙與海洋塑膠垃圾更將減少達九成,根據統計,台灣石化產業在減碳排行,目前仍居於後段班。

鋼鐵產業占全球總排碳量約一成,其中中國產量全球第一,估計其鋼鐵業約占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十七%,僅次於發電產業,新政策也一併整治水泥與玻璃產業。計畫透過可低碳運作、高效能的新建高爐,取代高消耗、高污染的小高爐,且除非經過特許,否則嚴禁新建水泥、玻璃窯,亦為一兼二顧新一輪去產能政策。

中國工信部修訂後《鋼鐵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將提高鋼鐵置換比例、擴大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並嚴守不新增產能的紅線,然近期卻投入超過新台幣四○兆元擴大基礎建設,對於鋼鐵、水泥、玻璃需求高成長,另一方面卻想透過政策壓抑價格,實行相對不易,寶鋼連兩個月盤價開平,或意味著報價頗具支撐力道。

中鋼(2002)董事長翁朝棟曾表示:「很多人以為有問題就找民意代表和政府,但碳足跡是自己排放的,沒有人能替代承擔,在被課了三○%的碳稅後,還會有競爭力嗎?」。

過去十年,中鋼投入一一三億元改善設備,一年減碳一四七.八萬噸,並投資八六億元蓋太陽能電廠、五○○億元蓋離岸風電廠,兩者合計每年約減碳近七○萬噸,並計畫發展氫能煉鋼,加上透過碳捕捉技術、循環經濟,與石化業創造雙贏,唯有透過顛覆性技術革命,才能持續朝向二○五○年的零碳目標前進。

  財金影音

更多



270*90
270*90
270*90
270*90
270*90

270*90
270*90
27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