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漲價產業接力賽  史上最大漲價陣容全都露!
  •   
      
作者:黃俊超     文章出處:先探雜誌   2136期      出刊區間:2021/03/26~2021/03/31

新一波的漲價聲浪再次響起,且不僅集中於電子類股,

在預期通貨膨脹搭配熱錢簇擁之下,

原物料族群也順勢跟風而上。
聯準會主席鮑威爾日前發表演說,除了基本利率不變,且將會維持至二○二三年,以及每月一二○○億美元持續購買資產計畫不變之外,上修今年GDP成長率至六.五%,整體仍是偏向鴿派,不過市場預期通貨膨脹將會升溫,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今年來首次上升至一.七五%,股市再次出現較大幅度的震盪。



漲價瘋橫跨電子與傳產



一.九兆美元紓困案已正式起跑,新冠肺炎病例也在疫苗持續施打下減少,經濟可望邁向復甦,股市的震盪在於「預期」通貨膨脹,長天期公債殖利率走高,引發部分資金棄股轉債等想像,但一切都僅只於預期,當景氣走向復甦,將有機會推升企業獲利攀上更高峰,根據目前數據,尚未見到明確反轉訊號。

美國科技股的拉回,若單就技術面來看,較偏向漲多拉回的技術性修正,市場資金因各國紓困案而更加充沛且活躍。相較於美國Nasdaq與費城半導體、日本日經與南韓首爾等主要股市,目前位階多約在季線上下,中國上證與香港恆生相對偏弱勢,而台灣加權指數僅跌破月線、櫃檯指數則是創高,顯示台股的走勢依舊是相對強勁。

不過也有些必須持續觀察的潛在因子,新台幣匯率近期在美元指數彈升背景下,已出現微幅轉貶,數個交易日未見到二七字頭,外資於台股期貨市場空單仍居高不下,於現貨市場今年來賣超金額更是已經突破三五○○億元,而代表散戶的融資餘額,於牛年開市後大增超過三五○億元,籌碼恐將漸趨凌亂。

股價的表現,除了架構在對未來的展望外,能否繳出亮眼的獲利成績單,則是面對現實的時刻,也是本益比或本夢比拉扯的糾結點。一般來說,傳產類股由於相對易隨著產業景氣變動而更迭,包含景氣循環等因素而本益比相對偏低,然而,從另一角度看,則會擁有較高的殖利率,股價也因此波動幅度較電子股為低。



貨櫃航運獲利超嗆



同樣一個題材在電子股與傳產股身上,股價波動幅度幾乎也可說是市場大小眼的程度,以近期的漲價題材來說,科技類股中包含晶圓代工、封測、被動元件、記憶體、面板乃至NB,股價剽悍回應,然而相對之下,近期包含鋼鐵、塑化等原物料及航運報價趨勢看漲,股價雖也有上漲,不過卻顯得小巫見大巫。

雖然說不同產業比較股價與漲幅,難免有張飛打岳飛的不對稱感,不過驅動IC天鈺(4961)前二月EPS約二.五三元,股價一度突破三○○元,而貨櫃航運的陽明(2609)一月EPS二.三二元,股價奮力、努力終於突破三○元。各項因素使本益比與本夢比造成落差,然而落差太大,也可能會出現差距縮小的空間。

陽明元月營收首度突破二○○億元,而二月營收再創歷史新高,基本上獲利將持續向上挑戰,單季EPS或有機會挑戰六元甚至更高的成績。由於今年需求高於供給,加上聯盟之間的相互制約,一般預估上半年貨櫃航運需求依舊強勁,雖然價格再次往上攀高的空間與機會不大,預估主要成長來自運量增加。

長榮(2603)今年前兩個月營收同樣也是創下歷史新高,已有法人預估,今年雙雄每股稅後純益都有機會挑戰一個股本以上,目前本益比仍屬不高,陽明則還可能有開放信用交易的利多,皆值得持續留意。近洋的萬海(2615)自結去年EPS五.一元,第四季單季EPS達三.五元,代表獲利隨運價高漲。

萬海為亞洲近洋線的霸主,全球排名第十二大航商,東南亞航線於去年第四季起漲,價格為疫前四∼九倍,今年前兩個月營收分別繳出歷史新高與次高,合計二五八.○八億元已超過去年第四季九成,首季獲利有機會再攀高,過往營運為三雄之中最穩定,今年預計將配發現金股息一元、股票股利一元。

不讓貨櫃航運專美於前,散裝航運在大宗物資與原物料需求增加且漲價帶動之下,波羅地海指數(BDI)近期持續向上推升,近月以輕便型(BHSI)與海峽型(BCI)漲幅超過六成為高,其中BCI屬落後補漲的反彈,以近半年報價而言則仍是下跌,而BHSI則持續上揚,近半年漲幅已經超過一.二倍。

而當中價格最高的巴拿馬型(BPI),則是屬於穩定攀高,近月報價也上漲超過十五%,則上漲超過六成,目前為十年高點。散裝航運沒有聯盟制度,船公司各顯神通,上市櫃新興(2605)、裕民(2606)、中航(2612)、台航(2617)、慧洋KY(2637)、正德(2641)、四維航(5608)等,近期股價也見轉強。

因歐美PVC石化事故的供給缺口壓力尚未舒緩,中國強化能耗雙控政策實施力道,上游電石開工率走低,加上亞洲歲修、印度需求升溫,PVC供需緊繃帶動報價走揚。由於美國PVC復產時間未定,中國預計四月後檢修逐步啟動,加上冬去春來,逐漸進入需求旺季,法人預估整體上半年,營運可望位處高峰。



報價勁揚 聯成、華夏營運爆發



台塑(1301)台灣PVC粉年產一三五萬噸、VCM一五八萬噸,中國PVC年產四七萬噸,華夏(1305)PVC年產四○萬噸、轉投資台氯VCM年產能四五萬噸,聯成(1313)中國泰州PVC產能六○萬噸 。華夏法說會指出,第一季供應鏈失衡前所未見,需求強勁、價格看漲,剛性需求至少持續上半年沒有問題。

四月中國PVC的CFR(到岸價格)進口報價已站上每噸一五○○美元,中南美洲因上游原料不足,然而政府為加速經濟復甦,積極救市而帶動進口價格朝二○○○美元邁進,報價衝上歷史新天價,華夏表示,上半年營運無懸念之外,下半年若疫情控制良好,則經濟活動增加,需求亦可望持續成長。

聯成除了生產PVC外,兩岸DOP年產逾二○○萬噸,擁中國市場約三成市占率,去年上半年受雖疫情衝擊,嚴重影響營運表現,不過下半年出現扭轉契機,DOP受惠原料成本推升與防疫需求,獲利呈現逐季走揚,全年順利由虧轉盈、EPS一.六元,今年首季尤其農曆年後,報價再次走揚,營運成長可期。

  財金影音

更多



270*90
270*90
270*90
270*90
270*90

270*90
27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