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車廠加速推進輕量化  英利占據關鍵位置 五年營運將再翻倍
  •   
      
作者:林麗雪     文章出處:先探雜誌   2067期      出刊區間:2019/11/29~2019/12/05

特斯拉、福斯電動車先後在上海宣布量產及試裝,全球車廠加速推進電動車生產,英利跨入輕量化結構件布局十年,明年起營運將起飛。


十一月中,德國福斯汽車宣布旗下純電動車ID.3量產,同時間,英利KY(2239)合資品牌客戶上汽大眾,也宣布上海安亭新廠正式完工,ID電動車開始上線試裝,福斯集團並預測,至二○二八年全球電動車的總數將會達到二二○○萬輛,其中,高達「五○%」將來自中國。



電動車降重刻不容緩



這些訊息意味著,電動車或新能源車加速推進量產,已是不可擋的趨勢,但不管是混合動力或純電動車都需搭載龐大的電池,車重反而增加,車重增加,將影響汽車耗電量、動力性能、煞車性能、被動安全性及充電續航里程等,汽車結構件朝輕量化發展,已勢在必行。

早自二○○○年就切入汽車非金屬結構件生產的英利,許多輕量化產品都已導入合資車廠應用,包括奧迪A6儀表盤、奧迪A4前端框架,用的都是英利的鋁合金技術;另幾乎奧迪全系列的車底護板等,採用的都是英利的Symalite複合材料。

明年,北京奔馳下一代的備胎艙,用的將會是英利的連續纖維板材技術,是中國第一款,未來也將在應用在其他高階車種上;此外,英利以玻璃纖維跟塑件做比例混合,開發出保護鋰電池殼體,其中上殼底第四季已放量出貨給一汽大眾,明年第一季也將量產電動車鋰電池下殼體,將出貨給沃爾沃(Volvo);鋁塑結合的儀表板骨架明年二月也將量產上市,這些訂單實績,都確認英利正站在車市走向輕量化的關鍵位置上,未來也將在中國汽車輕量化趨勢下,成為最大的受惠贏家。

為北京奔馳、寶馬提供多項汽車結構件的林德英利,首席執行官吳庭波在國際汽車業打滾近三○年,他直言,全球車市正處於輕量化的轉型點,也是個主題,今年雖然中國整體車市衰退一成,但北京奔馳今年則有十六%的成長、寶馬有二成的成長,相較於歐美汽車市場版圖已很明確,中國汽車市場未來的成長空間更具潛力。



結構件廠技術舉足輕重



但「全球汽車結構件廠中,能像英利同時擁有金屬及非金屬件結構件生產的廠家,是很罕見的」,吳庭波坦言,未來汽車結構件市場的發展,都是個性化、小批量的,英利是全材料、全工藝的零部件都能做,且對整體的汽車製造工藝都有了解,未來的發展潛能會很大。

英利是中國汽車被動安全件或支撐件廠商,所謂的被動安全件,就是防止汽車萬一被撞的防護系統,正因為攸關汽車駕駛和乘客性命安全,產品不能有任何偏差,否則很難通過車廠的驗證。

前端框架及儀表板骨架,是英利最得意也最具代表性的產品,去年分別出貨四八○萬支及二九○萬支;也就是說,中國每五輛出廠的乘用車,就有一輛用的是英利的前端框架,中國市占超過二成;焊接零件高達四○∼六○個的儀表板骨架,則是汽車整車構造中最重要的功能性結構件之一,也是不可或缺的安全零件之一,其工藝技術難度極高,全中國每八台就有一台來自英利,由此可見英利在汽車結構件的技術實力。

但這些技術的累積,非一蹴可幾,從一九九○年代就和中國大眾汽車合作到現在的英利,早自二○○○年就切入汽車非金屬件生產,跨入輕量化領域;二○一三年透過大眾汽車牽線,取得瑞士Quardrant公司專利,成立亞洲唯一Symalite輕質複合材料生產線,並成立長春萊特維;到二○一四年與中鋼(2002)、璋釔鋼鐵及健和興(3003)合資成立長春捷科,以熱成型技術生產高強度鋼汽車鈑材,英利在輕量化汽車結構件布局深且久。

甚至,二○一四年英利董事長林啟彬聘請曾在美國通用汽車服務逾二○年的彭德惠,成立研發中心及實驗室,為的就是擺脫汽車零組件廠只能純製造的宿命,企圖將英利輕量化結構件產品的推廣由被動化為主動。



英利布局完成準備起飛



長春英利研發本部副總經理彭德惠說,過去,零組件廠都只能被動地接受來自車廠的訂單,幾乎沒有任何話語權,但汽車設計降重已是車廠的共識,若零組件廠不了解車廠的心態,要將輕量化產品推廣給車廠,難度會非常的高,英利的研發實驗室未來就會扮演這樣的橋樑角色。

花了長達十年的時間技術布局,英利等的就是汽車輕量化市場的起飛,而也正因為市場正處於起飛的拐點,勢必兵家必爭,但「原料廠很多,可以供貨的零件廠卻很少,就以中國為例,一汽在中國的前端框架,供貨者就只有二家,一家是英利,另一家則小到可以被忽略」,長春英利總經理林上煒說,汽車行業有幾個特性,一是認證時間很長,能打進Tier 1的車廠,除了技術外,也是資本競賽,英利與車廠多年合作的默契,已形成技術屏障的壁壘。再者,因為彼此信賴的關係,一旦有新的訂單,就會找上英利,未來輕量化需求提升,英利有主控性,可以主動選擇符合車廠需求的材料,英利其實是站在有利的位置上。

今年,全球車市景氣衰退,汽車零組件廠營運普遍低吟,但為因應汽車輕量化的需求,英利擴產布局仍不停歇,三年前即著手規劃擴大長春廠區,英利規劃,新產區是原長春一廠的四倍大,目前已在試產,等房產證下來,就可以量產,英利董事長林啟彬說:「新廠完成後,物流、製造及萊特維廠都會搬在一起,經濟效益也會比較好,期望英利五年後營運可以再翻倍!」

林啟彬的這個期望,其實有所本。自二○一三年以來至今,英利的營收從一一○億元成長至二○一八年的二一八億元,成長達九八%,今年,中國整體車市下滑一成,但英利前十月營收僅小幅衰退二.一%,營運實穩中透堅。

目前英利高達九成的產品都交給合資車廠,其中,北京奔馳占集團營收從去年的二○.四一%,到今年上半年更提升至二四.二五%,明年北京奔馳預估還會再成長一成,對於未來在汽車輕量化結構件領域將占有一席之地的英利來說,相當有利,股價跌至趨近淨值的英利,這個時點看來,也是著實委屈了。

  財金影音

更多



270*90
270*90
270*90
270*90
270*90

270*90
270*90
27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