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當局者迷」,在許多歷史事件發生的當下,通常我們都只是把它當成一個事件而已!等到若干年後,才能夠進一步了解到,趨勢的轉變,就從那個時候開始。
也許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對台灣感到悲觀,但綜合過去這幾年,國際情勢的發展趨勢似乎已開始,逐漸站在台灣這一邊。
如果從二次大戰之後全球發展的歷史來看,台灣每一次關鍵轉變,都與中國有關。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要了解那個時空,美國幾乎放棄了國民黨,政權可否在台灣繼續延續下去?沒有人敢打包票。
一直到一九五○年六月,韓戰爆發,令美國重新思考亞太的戰略。
首先,美國全力重建日本,因為日本會成為韓戰重要的後勤補給基地,以及對抗共產國際勢力進一步擴張的堡壘。
韓戰確保當年台灣安全
另一方面,當時盟軍的統帥麥克阿瑟在韓戰爆發的一個月之後,到訪台灣,見了蔣介石,等於把台灣拉進入美國亞太戰略上的夥伴群,也令台灣的政治趨於穩定。
到了一九五三年七月韓戰結束,台灣一直成為美國亞太戰略聯盟的一員,而後中國兩次進攻金門,意圖攻取台灣,但都在美國第七艦隊的協防之下,成功阻止中共侵台,也令台灣自此之後走向經濟成長的道路。
回顧這一段歷史,應該可以這樣說,韓戰確保了台灣在一九四九年之後的政治穩定;而後越戰在一九五五年爆發,台灣又成為越戰重要的後勤補給基地。
在越戰期間,台灣提供了美軍及其聯盟國,在軍需上的補給及人員調度的地方,於是有人說,越南的開打,使得台灣開始有錢。
除了台灣,香港也因為韓戰及越戰而受惠!在韓戰開打之後,美國對中國實施禁運,而且禁運的時間非常久,到一段時間之後,對各種物資透過香港輸往中國,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香港成為世界通往中國的要道,甚至是緩衝區,這樣的發展也逐漸令香港富了起來。
也就是這樣歷史的淵源,一九九○年末,到二○○○年之後,中國重新接軌世界,除了將中國企業大量推到香港掛牌上市,也鼓勵國際資金可以到香港購買中國企業的股票。
所以,二○○○年之後,香港又成為中國及國際資金、人才匯集之地,也是進一步繁榮的主因。
香港弱化 台灣趨勢再起
這一次香港的反送中大遊行,之所以令百萬民眾上街頭,若以經濟的角度來看,送中條例一旦通過,等同香港與其他中國城市沒有什麼不同,以及差異性,香港逐漸不再成為國際與中國的「緩衝區」,經濟地位大降,香港可能走向衰敗之路,這是單純從經濟角度來看。
再回到台灣來看,歷經了韓戰、越戰之後,台灣政治穩定,經濟也迅速發展,到了一九八○年代之後,造就了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
一九九○年蘇聯解體之後,美國對中國的戰略開始改變,期待進行和平演變的方式,改造中國,先令中國經濟發展,再影響政治走向民主化。
因而在柯林頓時期,給予了中國「最惠國待遇」,用關稅的誘因鼓勵中國製造業;二○○一年,更幫助中國加入WTO,令中國經濟更進一步快速增長。
在那段時間,美國的重心是押在中國,反而壓抑了台灣。在一九九四年,人民幣進行匯改,官價一口氣由五元,貶到八.二四元兌一美元,造成大量資金、人才蜂擁至中國,也是令台灣經濟及內需消費停滯的主因。
台灣可以左右逢源
不僅台灣,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的起因,也是因為中國的磁吸效應而起,尤其一九九四年的人民幣大貶,令東南亞受挫。
如今,情勢又轉變了,美中貿易戰開打之後,說明了一件─趨勢開始轉變了,大量在中國投資的企業外逃,率先受惠的國家,包括越南在內的東協國家。
過去二十多年來,台灣的人才、資金大量外流,尤其流進中國之後,在中國製造成本不斷升高,而且美中貿易戰開打之後,至少可以看見台商資金回流的趨勢,這種轉變是重要逆轉關鍵。
台灣過去二十多年以來,並不是外商投資的標的,尤其是FDI(外資直接投資)的金額長期居亞洲的末班車,大概只能北韓、巴基斯坦好一些。
但重點來了,自今年以來根據統計,台商回流的資金已達四五二○億新台幣,預計今年肯定會超過五千億元以上甚至更高的紀錄,而且開始創造了數萬個工作機會,這是廿多年來罕見。
也因為如此,使得台灣的出口企業,在海外生產的比重由五五%大降至四八%,台灣製造的比重持續拉高之中。
也許很多人還沒有感受到台商回流的熱度,但重點是一旦趨勢形成,其實就不太容易改變了,再加上香港角色被弱化之後,台灣的重要性反而被提高了。
美中貿易戰在未來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事件,可能就像當年的韓戰、越戰一樣,不僅美國需要台灣,不論是經濟或戰略上,甚至連中國也可能是如此。
可以設想一下,在美中貿易戰持續打下去,而且在香港的角色不斷弱化之後,台灣會不會成為美、中之間的「緩衝區」。
再換個角度來看,在美中貿易戰開打之後,不少人擔心台灣會成為中國製造「洗產地」的地方?若以美國的角度來看,中國也對美國產品課以相對關稅,一旦美國產品先到台灣來,不論是生產或加工再銷往中國,會不會成為另一個途徑。
同樣地,美國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是不是會默許中國的產品,透過台灣再銷往美國?台灣只要可以扮演「緩衝區」的角色,肯定對台灣會有巨大轉變。
因而,從歷史的角度而言,台灣每一次的轉變都與中國、美國有關,但大致上來看對台灣應該是愈來愈有利!
再回到股市的投資來看,台灣有很多企業有機會大大受惠於新的趨勢。一如先前提到外資逃離中國,不論是到東協、越南或台商回流,在設廠或重開、擴大生產線之下,對自動化的需求一定愈來愈高。
廣明將因機器人而偉大
其中,廣達集團旗下的廣明
(6188)除了原先在SSD的市場上,具有一定的分量之外,在自動化上專作協作機器人,如今也愈來愈成熟,下一個階段在業績上預期有進一步爆發的可能。
事實上,今年廣明在業績上已出現明顯增長,上半年營收為四五.五四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五二.三%之多;而第一季的財報也看到稅後純益為一.六五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三八三.三%,EPS為○.五九元。
重點來了,下半年之後廣明的機器人業務,似乎有機會看到更進一步的增長,那麼廣明的股價,經過前一段時間的整理之後頗有捲土重來的機會。
再者,越南是目前外商熱門的投資地,但對台商而言,尤其對紡織、製鞋業而言,早就在越南布局甚至開花結果了!
其中,過去提到的廣越(4438)二十多年前便以越南為基地,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羽絨衣製造商,世界上的知名品牌都是該公司的客戶。
經過這兩年的調整,今年廣越可望重新進入成長軌道,尤其過去都虧損的第一季在今年虧損數字創掛牌以來新低,意味著今年的獲利有機會更上一層樓,甚至有人預估全年EPS有挑戰十元的可能,對照股價的型態又進入新一輪的攻擊架構,很有可能再創掛牌新高。
亞東集團算是內需指標
今年以來,曾多次提到在資金回流之下,台灣的內需似乎有逐漸轉熱之跡象。
其中,近年來陸續關閉中國百貨公司據點的遠百
(2903),先前股價突然由十五元左右,拉升至二三.八元成為百貨股的亮點。
另外,同屬亞東集團的亞泥
(1102),在除息前也一路拉升而上創近年新高。
事實上,在台商資金回流的基礎上,握有許多企業的集團母公司通常有機會水漲船高。
剛特別提到的遠百、亞泥,而亞東集團之中還有不少掛牌公司─遠傳
(4904)、遠東銀
(2845)、裕民
(2606)、東聯
(1710)、宏遠
(1460)等。而亞東集團之中,最重要的控股公司就是遠東新
(1402)。
仔細想一下,亞東集團旗下的公司都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過去二十多年,亞東集團的業績基本上雖沒有大成長但也平穩,一旦這股台商回流的趨勢下似乎有重新展開成長的機會,遠百先前的表現代表了一個訊號,下一個階段身為集團的主要控股公司─遠東新,在除息之後或可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