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媒體上看過令我投資觀念轉變的一段話:「推動這個世界前進的力量,是經濟而不是技術,古往今來所有成功的企業家都是運『錢』帷幄,科技需要錢來支持,錢則需要靠科技來賺取更多利潤。」
一家公司若要突破成長的瓶頸,技術門檻高低固然是重要原因,但真正決定最後勝負的關鍵則取決於公司有多少錢可以用來提升技術。當然公司現金越多,可以用來投入研發、購買原料、投資生產設備的能力也就越強,擴大經營規模後才有機會接獲更龐大的訂單,否則就算有大訂單,但是沒錢買原料、設備,那經營者或股東也只能徒呼負負!
這絕對可提供給政府參考,回流台商在外拚十∼三○年,如今事業有成衣錦還鄉,讓台灣今年來不但人潮變多,更帶來數兆元的金流,政府若能引導進入「五加二產業」,「人是英雄、錢是膽」,這是台灣產業拚轉型最關鍵一役,也同時是台灣找回失落二○年的重要推手。
誰有錢且想買又敢買?
放到投資股市應用上,股市進出猶如行走江湖,「人是英雄、錢是膽」,進出股市,有錢的人才有資格論輸贏,因為口袋夠深的人才有能力在低檔一路往下承接股票,才有資格在市場存活。總結,不管個人投資、還是公司經營等成敗與否,「錢」扮演重要的關鍵。
外資多空受國際政經、地緣政治風險影響係數相當高,而下半年來自國際政經變數有增無減,除了美中貿易戰延伸到貨幣戰之外,還有日韓貿易戰也開打、美歐關稅相互制裁更劍拔弩張,且外資對台股集中市場總持股比重仍然維持四○%以上高水準,個股如對權值股台積電
(2330)的持股更是維持在七七.一二%的高檔,再大幅加碼空間有限,甚至還有大幅減碼的風險壓力存在,因此,外資本文暫不歸納在下半年「有錢且想買又敢買」的「資金」中。
扣除外資資金之外,下半年「有錢且想買又敢買」的「資金」中,大概分為五大類,分別細分如下:
(一)政府(四大基金、八大行庫):規模高達數兆新台幣的政府基金,除了當股市遭遇到系統性風險或非理性錯殺導致市場失去信心時,會出手相挺之外,每逢大選前半年,執政當局往往也會為凸顯執政績效而拉抬股市,明年初就要大選,下半年會是政府出手的重要關鍵時刻。
政府基金一般以占台股權重較高的權值王台積電、股王大立光
(3008)及台塑、統一、亞東集團等集團,還有金融股為主。
(二)國內法人:以投信及自營商為主,且投信追求的是相對報酬,有最低基本持股限制,操作偏中長線,而自營商要的絕對報酬,追求的是短線績效,國內這二大法人唯一相同的是,鎖定的個股,大多都是產業趨勢明確的族群,且具有一定成交量,上半年如食品股的卜蜂
(1215)、IC設計的聯發科
(2454)、電池的興能高(6558)等具代表性。
面對下半年的操作,國內投信、自營商等法人鎖定的族群中,以5G建置相關受惠、車用電子類股、運動健康行業、科技新品(如真無線藍牙耳機相關的晶片、電池芯、通路商)、航太產業等共識最高。
(三)內資主力大戶及公司派:至於內資主力大戶及公司派,除了搭配國內法人熱門明牌滾量操作之外,公司派對於自家業績再清楚不過,掌握籌碼優勢,不需要外面資金相挺,單靠公司派大股東買盤,往往也能在乏人問津的冷門股中出現異軍突起的黑馬。興櫃航太股新任股王長亨(4546)除息前拉高,除息當天股價迅速填息並再創新高,還有與毛寶
(1732)明顯拉開差距的清潔用品廠花仙子
(1730)來到九○元以上,挑戰百元企圖心明顯,都是很典型範例。
(四)回流台商資金:市場預估規模高達十兆的滯留海外台商鮭魚返鄉的資金,過去半年來一直是筆者在《先探》專欄中一而再、再而三強調必須追蹤的選股方向,從台商回台設廠帶動的土地資產、自動化設備、廠辦需求,再到轉單效應,衍生出許多龐大商機。再到帶動人流之後,運輸、觀光、旅遊、飯店、房產等內需也跟著一併提升。回流台商資金可流入台股比重最高可拉高到三○%,穩定獲利、股價波動性低及現金殖利率高的個股也都會成為回流台商投入股市的口袋首選名單,過去一年高鐵
(2633)做了最好的示範。
台股最大優勢就是殖利率超過四%以上的上市公司超過五成,對回流台商投入台股而言,可選擇的標的相當多。
進入除權息旺季,雖然近期受到美中貿易戰及地緣政治衝突影響,全球股匯市高度震盪,但一天就完成填息走勢個股不在少數,如宏捷科
(8086)、穩懋(3105)、光磊
(2340)、強茂
(2481)、雙鴻
(3324)、生展(8279)、太醫
(4126)、長亨(4546)等,意味著未來只要業績趨勢明朗個股,不但除權息之前有拉高股價機會,甚至漲勢還能延續到填權息的表現。
港人較鍾情地產相關股
(五)來台港人:這幾年來台觀光、申請在台居留,甚至退休並入籍居住的港人越來越多(參見前期《先探》專欄統計),有能力來台置產居留的港人,都有一定的經濟優勢,消費購買力也遠高於一般人,台灣高端餐飲、百貨等內需消費更是一枝獨秀,晶華
(2707)、瓦城(2729)、六角(2732)等業績扶搖直上,更晉身百元以上高價股俱樂部成員,低價的遠百
(2903)也罕見出現陡峭的攻擊走勢,港人帶動的台灣內需消費應該也有一定程度的助力。
另一方面,除了人流帶來的高消費能力之外,港人帶來的金流效應也將在台股中發酵。隨著中共政權提高對香港的掌控,過去香港引以為傲的民主、法治、金融自由等未來都面臨嚴峻考驗,這次反送中示威遊行,加速香港有錢人的龐大資金透過不同管道加速外移,台灣也受惠其中。試想,這些錢若進來台灣並投入台股,站在港人的立場,哪些產業對他們最有吸引力與誘因,當然是他們最熟悉的產業,也是過去撐起香港繁榮的重要的兩大支柱─金融與地產。
台灣首富郭台銘靠科技業發達,香港首富李嘉誠則是依賴地產起家,從台、港兩地首富背景,就可以知道台、港股是主要的交投重心所在。
台灣是全球科技重鎮,電子股占台股總市值近六○%,電子股占台股成交量常常拉升到八○%水準,台股中的權值王、股王等長期以來也都由電子股擔當,造成散戶對電子股的操作相當熱中。
相反的,香港比較沒有科技業,港股中權值比重高的是金融股、地產股,如九龍倉置業(01997.HK)、恆基地產(00012.HK)、恆隆地產(00101.HK)、新世界發展(00017.HK)與新鴻基地產(00016.HK)等。尤其首富李嘉誠創立香港最大企業集團長江實業,從房地產起家,逐漸跨足能源業、網路業、電信業、媒體、超市等,也因此香港人對於金融、地產、民生、傳統產業投資敏銳度相當高;反觀台股投資人對操作科技股的熟悉度則優於香港人。
香港「蟻居」聞名全球,到台灣來,所看到的物件都遠比香港便宜,自由民主法治的台灣更是保障人權,異議份子不會無端「被消失」,這也是近幾年港人申請來台居留、定居人數逐年增加的主因,且來台置產的範圍更從北部一路延伸到中南部。
從這角度來看,港人(資)來台若要投入台股,會選擇本身相對熟悉的產業。
台股現金殖利率全球之冠,平均超過四%以上,去年台股中現金殖利率超過四%以上的掛牌公司超過五○%,反觀港股現金殖利率僅約二∼三%,對來台的港人更具有吸引力。今年來包括南港
(2101)、太子
(2511)、京城
(2524)、冠德
(2520)、隆大
(5519)等多頭都有緩步升溫現象。
海悅對香港人而言不陌生
以其對地產產業的了解,在台灣有代銷天王之稱的海悅
(2348)目前殖利率近九%,本益比不到十倍,這幾年很多港人來台置產都是透過海悅,使得海悅對想來台買房子的港人而言並不陌生。隨著海悅下半年業績漸入佳境,應有機會獲得港資買盤認同。房屋代銷業業績與營建景氣關聯性不大,當房市不佳時,建商面臨資金壓力,會希望盡快出清餘屋庫存,此時,會對房屋代銷業大幅讓利,代銷業業績往往在房市不佳、建商清庫存的讓利之下,業績大幅成長。
另與房屋代銷業營運呈正相關,且影響大的是房屋「買賣移轉棟數」,根據六都地政局公布的最新買賣移轉棟數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六都買賣移轉棟數為十一萬棟,移轉棟數創下近五年同期新高,顯示市場持續回溫中。
隨著建商大舉讓利推案,海悅、甲山林、新聯陽及創意家等四大代銷業接案量因而暴增,海悅今年承攬目標轉趨積極並上看一三○○億,較去年一○七五億元成長逾二成。總經理王俊傑在近期股東會上表示去年比二○一七年好,今年又比去年好。
王俊傑更表示,雖然第一季獲利衰退,但預估今年全年營運仍將和去年差不多,由於去年營收十一.二九億創近四年新高,淨利四.六億、EPS五.三九元也創下史上最高,今年預計配發三.八元現金股利。假設今年業績與去年相當,那麼以海悅目前股價約四五元計算,本益比僅約八倍,現金殖利率更將高達近九%。
此外,海悅未來將提高土地開發和投資興建比重,並推出與其他建設公司有差異化的產品。為充實營運資金,海悅發行五億元的CB。
海悅今年上半年受到原遭借殼的力廣股東約二○%持股的長期調節,加上第一季業績面臨新、舊建案接案正處於青黃不接階段,導致第一季獲利較去年大幅衰退,更衝擊股價跌落所有均線之下,股價壓低有利CB定價在相對偏低水準。
如今,情況明顯轉變,原力廣股東持股調節近尾聲,釋出籌碼浮額落入長線投資客手中,新接案量開始發酵,業績衰退幅度明顯縮小,從一月營收年減五四.九%,第一季營收年減十六.五%,到五月底為止,累計前五月累計營收僅年減九.二%,即將轉為正成長,且CB完成定價,等待公布除息日,多頭就有機會捲土重來。
技術面來看,如果今年業績如公司預測與去年相當,那麼最差情況,海悅有可能在碰到所有均線反壓之後拉回四○元附近打第二隻腳;中性來看,股價可能在中長天期均線約四三∼四五元附近震盪整理;甚至樂觀一點,在CB完成訂價且六月營收公布後,若能正式站穩年線、半年線反壓糾結處約四四.八∼四五.五元,或許就有機會直接扭轉為多頭架構。